图为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于2015年重新改编制作的经典《睡美人》(Jeff Busby摄)
今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在古巴国家芭蕾舞团的舞剧《堂·吉诃德》中落下帷幕。一个多月里,45台中外剧(节)目在主板块上演,12个展览在全城铺开,350多项系列活动延伸至无锡、宁波、合肥等几个分会场,另有53个国家与地区的460家机构参与演出交易会,达成541个演艺交易意向,较去年增长10%以上。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即将落幕,而全球制作人艺术家这一次的相聚,已然为这座城市的观众和世界舞台酝酿着下一次的绽放。透过对全球优质演艺资源的集聚,在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进程中,上海欢迎并期待着全球一流的演艺制作人、艺术家在此看戏、做戏、买戏、卖戏。
由罗伯特·威尔逊携手杜塞尔多夫剧院共同推出的《睡魔》中国首演
“打飞的”看戏的不只是懂戏的普通观众,更有全球顶尖艺术家与机构掌门人
艺术节临近尾声时,一部罗伯特·威尔逊的新作《睡魔》不仅在上海掀起了又一个观演小高潮,也刷新着全球艺术界的朋友圈。全凭着口耳相传,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CEO恰巴·卡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叶锦添等业界名流“打飞的”前来看戏。能让艺术界为之沸腾,是作品的艺术水准——这位77岁先锋大导携手德国杜塞尔多夫戏剧院,以其独特瑰丽的想象力惊艳观众;更因演出的珍贵——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很自豪:“这部剧去年在德国刚刚上演,此前只在芬兰艺术节亮相,紧接着就是这一次的亚洲首演。”
又何止亚洲首演,即便在欧洲,这部剧也是想见而不得。“怪老头”愿意远渡重洋,得益于与艺术节的良好互动。这里的观众能欣赏他张扬诡谲的创想:去年他自导自演的《关于无的演讲》展示戏剧“沉默的力量”,今年则以近乎癫狂的表演诠释霍夫曼小说中的深层思辨。而艺术节也能满足他近乎苛刻的舞台要求:艺术节为该剧所动用的剧场版调音台,以精准程式控制声效,让精通舞台技术的“老法师”都感慨国内罕见,这才有了演出现场震撼的音乐声场效果。
杨丽萍版《春之祭》成为本届艺术节”爆款“,其全球首演吸引一大批世界顶尖制作人“打飞的”来看戏
整个艺术节期间“打飞的”来沪看演出、做节目的艺术大家名单能列一长串: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节艺术总监乔纳森·霍洛威、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总经理尼古拉斯·肯扬、瑞士琉森音乐节艺术总监米歇尔·海弗利格……而其中,乔纳森更是完成了24小时来回的“不可能任务”。原来,墨尔本艺术节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中心几乎同期举行,尽管两大平台情谊深厚,当家人却遗憾因“撞期”而无法互相“串门”。这一次,得知杨丽萍的《春之祭》世界首演,这个南半球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节当家人说什么也要挤出档期来看。
金秋时节,人民大众的艺术获得感与全球演艺界的注目礼,让这座城市充分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全球优质演艺资源集聚不仅实现多方合作,也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
可别以为艺术家打飞的参与艺术节只是“过眼瘾”,这也是全球制作人寻求优质项目合作机会的“淘金之旅”。
所以,吸引乔纳森24小时来回的,绝不只是杨丽萍这一个名字。其背后上海国际艺术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萨德勒之井剧院等世界一流平台联合委约的“背书”,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国际水准。在一年前艺术节的演出交易会上,《春之祭》仅凭15分钟的演出片段,就拿下数十个国际演出商、艺术机构达成交易意向,今年首演后来自澳大利亚布里斯班艺术节又发来“订单”,让这部作品的演出计划排到了2020年。
著名制作人法鲁克一口气带来三部作品,其中有阿库·汉姆“封箱之作”《陌生人》
艺术节为杨丽萍打开的不只是更广阔的创作视野和格局;也因对全球“超级买家”高度集聚提升了作品的“能见度”;更透过从孵化、展示到交易平台搭建,提升优质演艺项目的吸附力——看了头一年交易会的作品片段展示,就心心念着第二年艺术节上的世界首演;当一个优质项目被“超级买家”相中,后续合作便顺理成章地纷至沓来,诞生“爆款”。
或也就是“一站式”带来的专业与便利,让全球顶尖制作人参与艺术节的身份更多元、合作更多样。《春之祭》主创中,还有一个闪耀的名字——阿库·汉姆舞团创始人之一法鲁克。作为国际制作人,艺术节与他有关的作品就有三部,除《春之祭》外,他还是阿库·汉姆的“封箱之作”《陌生人》和杨丽萍舞团新秀董继兰“处女作”《霸王鞭》的制作人。自2005年开始参与艺术节,一路见证这一平台的成长发展,法鲁克很有感触。他告诉记者,过去五年艺术节真正迎来大踏步发展,这让他看到了一个艺术平台及其城市旺盛的活力,无论是在前沿先锋探索还是更为大众所接受的作品,都呈现出精湛的水准。“我和伙伴阿库·汉姆都在这里感到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
今年演出交易会达成的541个演艺交易意向中,“走出去”“引进来”各占半壁江山,足见作为文化贸易平台,艺术节其产业能级持续发力,让“买全球”“卖全球”成为现实。
巴黎北方剧院以戏剧形式重新演绎《茶花女》这一歌剧经典,呈现当代世界舞台的最新创作趋势(Simon Gosselin)
对顶尖制作人艺术家的吸引力有多大,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就有多大
“能来的名团大师经典都来了,接下来做什么”成为艺术节步入20年“甜蜜的烦恼”——这是一个平台、一个城市艺术高度的体现,也是即将迈入新一个20年转型发展,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培育”和“引领”,王隽给出这两个关键词。
在本届艺术节,依旧看得到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美国纽约城市芭蕾舞团、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而在不遗余力努力实现大师名团经典一网打尽的同时,观众更看到罗伯特·威尔逊《睡魔》、巴黎北方剧院戏剧《茶花女》、挪威国家芭蕾舞团创作的舞剧《群鬼》等一系列当代国际艺坛的最新创作趋势。如果说前者致力于面向普通观众普及高雅艺术,那么后者则是一个艺术节之于专业观众与业界人士的核心竞争力。
挪威国家芭蕾舞团《群鬼》,展现欧洲芭蕾舞团对经典文本新锐的诠释。(Erik-Berg)
“正如国际时装周所展示顶尖设计师的衣服,不会立即出现在百姓的衣柜里,但却引领着未来一年的潮流趋势,代表着业界的审美高度。”王隽以这样的类比来印证,艺术节对国际顶尖制作人、艺术家的吸引力有多大,对观众的吸引力就有多大。
白天,制作人穿梭在演出交易会的展位,晚间,在全城各大剧院“赶场”。好节目排不过来,艺术节索性在今年把推介演出时间表排到了晚十点,“夜上海”的艺术魅力令制作人、买家在超过十二个小时的“连轴转”中乐此不疲。国际制作人、买家敏锐的目光也投向了快速成长的青年艺术家。董继兰“处女作”《霸王鞭》首演后,就获得了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意大利NID舞蹈平台的邀约意向。
台上海内外名家名作表演正酣,台下艺术家们新作灵感发芽。一部国内首演新作谢幕还没完,海外订单已经排到第二年。而在幕间休息时,艺术节的委约邀请,连同国际制作人的加盟,让艺术家和好戏聚向上海……这样美好的场景,过去一月间在上海时时上演。或许,不远的将来,会成为这座亚洲演艺之都每一天的日常。
作者:文汇记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邢晓芳
图片:非注明均有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