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1世纪以来最有号召力的国产动画之一,《秦时明月》至今已推出五部正片、多部衍生剧集,从第一部动画《百步飞剑》诞生于2007年起,很多80后、90后就在屏幕前守候了十年,至今,《秦时明月》的故事仍未说完,还在推陈出新。
近日,根据这个国漫IP改编的舞台剧《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在上海人民大舞台进行首轮22场演出,将于本月9日收官。导演沈磊本身是国家一级演员、话剧舞台出身,担纲导演还有另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为这部动漫作品“献声”多年,一直是其中人气角色高渐离的配音演员。
“国人对武侠有一种文化上天然的亲近感。古风舞台剧,一定会成为新流行。”虽然动漫舞台剧这个概念是来自于日本,但沈磊认为国内创作者不能一味地去照搬、照抄,而是要打造自己的文化属性。他希望《秦时明月》的动画粉丝,能通过这部作品走近话剧艺术,同时也希望喜欢话剧的朋友们,认同《秦时明月》这个IP出身的舞台剧作品。
“如果演员一上场,观众就在那里尖叫、起哄、鼓掌,如朝圣一般,那就是我的失败”
IP做衍生产品并不轻松。2015年,电视剧版《秦时明月》就因为大幅度偏离的情节、选角和造型上的失误令很多粉丝感到不满。由于动画作品已完成了具象化的演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观众心中有了“约定俗成”的印象,这对真人的二次演绎是不小的压力。舞台剧作品,同样“关联性”与“独立性”具在,既要与观众的想象有吻合之处,又要超越他们的想象。
近年来,一批基于动漫、游戏改编的“二次元”舞台剧演出,从日本火到了中国。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直接带来强劲的消费动力,推动了国内各类演出商纷纷效仿,开发IP舞台剧产品。市场创作中,伴随着各类IP剧同时涌现的,是颇具争议的“创作规律”。
例如,炫目的舞台特技、灯光与多媒体的秀场,喧宾夺主般地抢占了传统舞台剧“表演的空间”。同时,回避作品思想、内涵、美学意义上的开发,甚至牺牲了作品的基本故事性和完整度,仅成为满足粉丝群体对偶像顶礼膜拜的一场狂欢……凡此种种对IP舞台剧的错误认识,为这种全新的创作类型招致了轻浮、空虚、无聊的“恶名”,既阻挡了很大一部分传统舞台剧如话剧、音乐剧的爱好者成为新观众,又拒绝了在创作方向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探索。
“如果演员一上场,观众就在那里尖叫、起哄、鼓掌,如朝圣一般,那就是我的失败。”沈磊说,“我只想讲好一个故事,还原出故事的精神和内涵,希望观众脑补的不是人物与原著形象的吻合度,能安安静静地听我说完这样一个故事。”
在《秦时明月》舞台剧中,表演才是无可争议的主角。首先在演员的选择上,更注重他们的表演性而非颜值。演员集体训练了两个多月,每天上午练武术,下午排剧本,晚上吊威亚,包括持剑的姿势、拱手作揖、走路姿势等“礼仪”都请了专业老师指导。虽然是讲古代的故事,但导演给表演形式定下了一个“规矩”——不要拿腔拿调、不要声嘶力竭,要生活化的演绎。
“古风舞台剧,一定会成为新流行”
《秦时明月》取材于秦始皇灭六国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这一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主人公荆天明、高月、少羽,以及剑客盖聂、卫庄、高渐离等及众多豪杰在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上演着一段段恩怨情仇的故事。与此同时,墨家、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农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也悉数登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侠义精神一直是传统文化最推崇的精神品格之一。导演本身就是“秦迷”,沈磊告诉记者,他为很多影视剧、动画片留下过声音形象,但这部动画作品,却是他在完成了配音部分的工作后,会作为一名观众、一个剧迷去反复观看、欣赏的作品,“先秦精神的纵横恣肆,令我心驰神往。可以说,《秦时明月》在动画片领域的出现,成全了不少人对武侠世界的想象。”
舞台剧《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涵盖了动画的第一部、第二部。作为对原著的补充,舞台剧增加了三场戏,三场戏都落在了“荆轲”这个人物身上,在原作中,他是主人公的父亲,只是出现在蒙太奇中的人物,舞台剧为何要做这样的处理呢?主创告诉记者,“荆轲”是《秦时明月》题眼式的人物,传递着“重诺胜于生命”的精神意义。
动画导演沈乐平出现在首演现场,对这样的处理,他感到非常满意。首演结束后,有不少“老秦迷”难掩激动之情。“《秦时明月》是一代80后、90后的青春记忆。”有剧迷表示:十年秦时,不单单是一部动漫这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了秦迷的青春,变成了一种情怀。如今它走向舞台,感觉胸中那份久违的侠气又被唤醒了。”
剧照均有舞台剧出品方提供
作者:童薇菁
制作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