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剧院两部原创歌剧《晨钟》《田汉》正在加紧筹备之中。图为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左)带领青年演员于浩磊为《晨钟》排练。(郭新洋摄)
西方经典 《纳布科》 余音尤绕,上海歌剧院全团两部原创新作 《田汉》《晨钟》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排练中。日前,记者走进上海歌剧院,发现几个排练厅好生热闹。这边是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带领青年男高音歌唱演员于浩磊试唱《晨钟》片段。那边是旅德作曲家苏聪正指导演员宋倩、刘涛试唱《田汉》 中的“安娥初见田汉”一幕,剧中人的唱和充满戏剧张力。
历经三年的选题研发、主创讨论及剧本创作修改后,《晨钟》《田汉》两部原创歌剧在近期进入作曲阶段,将分别于今年推出钢琴版与音乐会版。在充分听取业界意见并悉心打磨后,《晨钟》 将于今年12月首演,《田汉》有望明年4月与观众见面。厚积才能薄发。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希望在打造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之精品力作的同时,也彰显歌剧院“多元、新锐、精湛”的艺术追求。
让艺术创作热情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说起田汉,对很多人来说,既陌生又熟悉。《义勇军进行曲》写出了民族的呐喊心声而成为国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田汉也因此常驻人们心底。其实,田汉还有剧作家、文艺批评家等多重身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创办文学杂志、电影剧社;抗战时期创作话剧 《芦沟桥》等作品积极参与文化界救亡工作;和平年代,还完成了传统戏曲《关汉卿》《谢瑶环》等剧本改编。
▲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为此,歌剧《田汉》以民族危难为大背景,在他的爱情选择、政治选择、艺术选择的过程中体现他涅槃重生的人生历程。导演张曼君说:“我们希望这部歌剧作品不仅讲述他创作国歌的故事,也回溯田汉与那个时代中华民族所走过的道路,展示他是如何成长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将饰演这位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
“我们要唤醒这沉睡故地,去迎接全新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这就是我心中,一声嘹亮的号角—————共产主义。”这是 《晨钟》中的一段歌词,配合朗朗上口的旋律,一如剧名“晨钟”,庄严肃穆,撞击着听者的心灵。该剧的编剧姚远曾执笔话剧《商鞅》,此次接手歌剧创作,尽管曾为同题材写过话剧剧本,仍几易其稿,为的就是充分展现中国共产主义先驱心怀崇高革命信仰,为民族探寻真理、为革命奔走呐喊、为共产主义慷慨赴死的革命精神。据悉,参与5月演出的魏松特地瘦身20斤,力求更好地贴近人物形象。
探索新时代民族歌剧创作课题
在过去,《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等剧,开启了中国歌剧民族化的道路。站在新时代,中国作曲家正努力为这一课题的持续探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许舒亚认为,当下的歌剧创作既要尊重歌剧创作的艺术基本规律,同时要满足观众对于“好听好看”的需求。
▲《北风吹》是《白毛女》最为人所熟知的选曲,朗朗上口。
那么,如何体现民族歌剧的特点?许舒亚告诉记者,故事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和人物性格就是线索。《晨钟》故事一开始发生在上海,音乐上契合当时的上海风貌。而此后不少情节发生在北京,许舒亚就在曲调中融入京韵大鼓的元素。
▲图为青年演员为《田汉》中安娥初见田汉一幕排练。(郭新洋摄)
《田汉》的作曲苏聪,早年凭借《末代皇帝》电影音乐,与坂本龙一、大卫·拜恩一起,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原作音乐奖,让西方音乐界瞩目。他曾多年与西方剧院合作歌剧,此次执笔中国原创歌剧,希望融入一些民间音乐元素。为此,他多次往返于北京、上海等地,寻找音乐素材,与演员磨合。《家乡的油菜花》《我是一缕自由的风》等曲目,为田汉一角提供更多温柔抒情的人格侧面。
作者:文汇报记者黄启哲
编辑制作: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