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嗒、嗒、嗒——嗒”没有音乐,随着团长辛丽丽口中打出的拍子,三位主要演员吴虎生和李晨晨、周嘉雯默契十足的几步走位,将动作稳稳地定格在王大春与白毛女相认的瞬间。今天(27日)上午,上海芭蕾舞团早早开始了预计长达近七个小时的练功、走台与彩排,今晚,民族芭蕾舞剧经典《白毛女》将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上演。
这部1964年完成的作品让中国芭蕾甩掉了“洋拐杖”,走上了民族化道路,对于前身为《白毛女》剧组的上海芭蕾舞团而言,这部舞剧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上芭团长辛丽丽说:“对于上海芭蕾舞团而言,《白毛女》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部舞剧,是上芭人精神的延续。”
白毛女,一个流传半个世纪的艺术经典,是中国芭蕾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剧中“北风吹”、“红头绳”等经典场景也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直至今日,它仍旧是上海芭蕾舞团常演不衰的扛鼎之作,是“传家宝”也是“看家戏”,更是青年演员艺术生涯中的炼金石。
随着上海芭蕾舞团携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进京演出,当它以原汁原味的状态重新呈现时,唤起了人们对那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回望,而舞剧诞生的历史背景和上海芭蕾舞团对红色经典作品的传承,也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白毛女》:意义已超越了一部舞剧,它是上芭人精神的延续
《白毛女》这部被誉为西方芭蕾艺术和中国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精品,是中国芭蕾学派的奠基作品之一。半个世纪中,《白毛女》在全国和世界各地上演了2000余场——如果算上在正式剧场外的下乡或进学校、工厂之类的演出,则不计其数了。
芭蕾舞剧《白毛女》既运用了西方芭蕾的语汇,又吸收了大量的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等素材,现实与浪漫相结合。音乐上保留原歌剧中“北风吹”“红头绳”等唱段,还吸收了大量华北地区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素材,采用管弦乐与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形式,使舞剧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感,一直深深吸引着广大观众。每当舞台上雪花飘落,熟悉悦耳的旋律响起,“北风那个吹啊,雪花那个飘啊,年来到……”此情此景,台上台下,演员和观众的心意总能交汇在一起。
今晚,上海芭蕾舞团以102人的强大演出阵容登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由上芭首席主要演员吴虎生扮演王大春,主要演员李晨晨和周嘉雯分别扮演喜儿和白毛女。剧中喜儿对黄世仁的英勇抗争、穷苦大众迎来解放等场景再现时,新一代青年演员也在排演红色经典的过程中汲取精神养分,不断成长。
舞剧《白毛女》的辉煌造就了石钟琴、茅慧芳、凌桂明等芭蕾表演艺术家,《白毛女》的传承与早期原创剧目使辛丽丽、汪齐风、杨新华等中国芭蕾的时代人物脱颖而出。如今,风格迥异的剧目磨炼并打造了陈真荣、季萍萍、范晓枫、吴虎生、戚冰雪等一批批卓越的芭蕾力量。“文化强国一定是讲好中国故事,把我们的经典传播到世界的中心。”辛丽丽说。
几代白毛女演员:要演绎永远不老的喜儿
半个多世纪里,有多少演员演过喜儿?这是个难以解答的问题。辛丽丽说,一来在《白毛女》中,喜儿和白毛女通常由两个演员来演。二来同一时期也会有两三组演员同时担纲演出。
喜儿与白毛女本是同一个人物,但在舞台上由于两个角色在年龄、性格、造型上会发生明显变化,情感表现和动作设计也有极大不同,因此喜儿的扮演者长相甜蜜、个头娇小;而白毛女的扮演者则要相对高挑、硬朗,风格更鲜明突出。
毫无疑问,白毛女一角是整部剧的灵魂。50多年中走出来的几代“白毛女”,也代表了《白毛女》的发展历程,而第一代的石钟琴、第二代的辛丽丽早已是中国芭蕾杰出舞者。
为了保持一部经典芭蕾舞剧的品质,这些年中无论其他剧目在艺术表达上如何创新,《白毛女》在剧情和角色情感上始终忠于原作,演员的服装和妆容、舞台布景也未做明显改动。
对于《白毛女》来说,这些不是“落伍”,而是“原汁原味”。“导演的主题思想就是‘不走样’,包括海报,也和最初的《白毛女》一模一样。曾经参演创排这部剧的主创人员很多已经过世,我们必须继承先辈的精神,把经典好好传下去。每次演出我们都努力做到一丝不苟,包括最新这批演出服的面料也是到厂里面定制,专门为这个戏所染。” 辛丽丽说。
艺术风格和舞台呈现力求“原汁原味”的同时,上芭对舞蹈演员艺术性上的追求没有原地踏步。“白毛女的段落中加强了双人舞的片段,还有女主角的技术难度在增加,以前转两个(圈)的地方,现在要转三个(圈),最终喜儿与大春相认的片段中,也增加了双人舞的密度。”辛丽丽介绍道。
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说道,“希望她们跳得越来越好,我们中国自己的芭蕾作品要传承下去。这部《白毛女》凝聚了上芭几代艺术家心血的经典作品,是所有上芭人的骄傲。”今晚,这部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的作品走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舞台,不仅呈现了海派芭蕾的艺术品质和细腻风格,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上芭在秉承艺术初心、传承不朽经典上的不懈努力。
作者:李硕
编辑制作:李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