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来,党领导的中国文学艺术,一直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创作同人民大众相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被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一种强大的推动历史进步的创造力量。
“左联”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促使文学与人民大众相结合,开展了三次文艺大众化运动,明确了革命文艺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大众,如何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便成为文艺大众化的关键。
毛泽东在总结文艺大众化讨论的基础上,于1942年5月,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人民大众的范围是指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并回答了文艺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指出文艺家要熟悉和了解革命文艺的对象,同时进行思想改造,和工农大众要在生活上、情感上融为一体。
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方向和核心理念,把文艺大众化推向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艺阶级性问题,党始终把文艺与人民紧密联系,贴合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提出文艺为大众、文艺为人民的方向,并在新时代发展为人民中心论的系统理论,回答了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以及如何服务的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的核心问题,奠定了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来指导文艺工作的基础。
作者:胡俊(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