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20年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年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行。会议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同举办,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主题为“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自上海市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党校系统,以及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各研究基地的120余位理论工作者与会。
摄影:查建国(中国社会科学网)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在致辞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和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与时俱进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走出一条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现代化道路。我们要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不是简单地套用历史文献的模板,也不是其他国家的翻版,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基于实践创新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王国平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和成绩,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新型举国体制等优势,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来说,也提出了许多新命题,需要加强对相关体制、机制的全面研究。
中国社科院国家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侯惠勤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遵循的建党原则。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根本作用。历史的教训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思想基础,是否坚持这一根本制度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中国经验和世界发展进步不断融合,进而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强大生命力。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锡喜表示,无论是抗击新冠肺炎还是脱贫攻坚,中国有着明显优于西方的制度优势,我们应该要有制度自信,这来源于三方面:一是党的集中统一和全面领导;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三是人的作用。进一步挖掘的话,就归结于道义性和科学性。从道义性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占领真理制高点,而且占领了道义制高点。中国制度的优势之所以能发挥作用,除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外,还通过改革开放和顺应世界潮流,获得了新内涵,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广泛的人民民主相结合;宏观上凝聚最大社会共识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同市场经济所激发的微观活力相结合;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同学习并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治理体系和方式相结合。从科学性来看,尊重科学规律,强化问题导向的同时,施策精准、灵活,自觉纠偏。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余玉花在谈到新发展阶段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时,强调在基本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中,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最重要的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充分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性、整体性思路,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过去对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有比较多的探讨,对法治社会讨论不多,最多从守法意义上来看,但三位一体建设的要求意味着法治社会的建设在全面依法治国当中不可或缺,甚至关系到国家法治的成败。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前提或者基础,没有法治社会的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建设也难以落在根基上,难以产生良好的法治效果。
此外,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鲁品越、复旦大学教授吴海江、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轩传树、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沈斐等,也围绕论坛主题作了交流发言。
作者:赵恩国(上海市委党校) 叶柏荣(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