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绿色发展”理念浓墨重彩,“能源革命”将成为产业升级着力点之一。加快资源能源改革、持续推进产业转型仍是资源型城市下一个五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此过程中,以所在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园区,在转型思路、转型方向、转型路径三个方面狠下功夫,打造我国新一代资源型园区,将对262个资源型城市、120个老工业城市的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开拓“以旧换新”的转型思路
“老原料”焕发“新生机”。新一代资源型园区,“新”在对待资源的态度。老原料开采、加工带来的高风险、高污染一度让不少资源型园区“谈煤色变”、“谈油色变”,资源依赖型产业甚至被视为“灰色产业”。新一代资源型园区应主动突出自身高储量、近距离、低成本的原料优势,用积极坦率的态度为老原料注入新生机,这样才有机会真正地解决问题、突破瓶颈。
“新手段”助力“老产业”。新一代资源型园区,“新”在助力资源的手段。新一代资源型园区要确立资源依赖型产业的主导地位,通过出台独家政策、设立引导基金、建设资源交易所等新策略、新思维、新工具,帮助园区突破行业“瓶颈期”、打造行业“风向标”、掌握行业“话语权”。
“旧资源”迈向“新资源”。新一代资源型园区,“新”在丰富资源的内涵。从矿产、油气、森林等旧资源到风能、光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我们对资源种类及价值的认知从未停止。未来会有更多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太空资源为我们所知、为我们所用,新一代资源型园区的发力点将更加多样化、高端化、专业化。
坚定有别于城区的“先产后城”转型方向
新一代资源型园区的转型升级与其他园区相比,更需耐心和毅力。园区的发展周期通常是从以产促城到以城促产,在初期依托产业的发展驱动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功能的更新又反过来推动产业的升级。由于资源型园区临近原料地而远离市中心,且区内大型开采、加工类项目需要与居民住宅区保持距离,产与城并不集中。较一般园区,资源型园区在转型过程中以产促城的过渡时间更长,产城融合的统筹压力更大。
对新一代资源型园区而言,“先产后城”是关键,要将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为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在这场耗时、耗财的转型持久战中,资源型城市可以推进“先城后产”,对市容市貌、城市形象、生活配套进行彻底的修补完善,帮助园区承担更多的城市与社会功能。让资源型园区真正沉下心,发挥“排头兵”角色,推进“优产先行”,因地制宜寻找到符合区域转型的独特路径,再推广、复制、上升至城市整体产业规划。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转型路径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中资源办大事,切忌“赶时髦”。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部分资源型园区存在着“定力不强”的现实问题。对资源型园区来说,既然手握资源优势,就要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将资源依赖型产业做大、做强,想尽一切办法让资源成为园区发展的“王牌”,而不是“弃牌”或是“四处开花”。只有资源依赖型产业的地基打牢了,才能有资本、有底气、有把握地建设起更高端、更创新的产业大厦。
坚持对标科技前沿、瞄准国家需求,避免“假高端”。“走高端”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需要园区管理者在布局谋篇之前,充分听取专业机构的分析建议,从资源出发,摸透产业链条、研判市场趋势。同时,也要依托高水平大学、高效率科研院所的知识和技术供给,来支撑资源原料向高端产品过渡,否则“走高端”只是“空中楼阁”,是“假高端”。
坚持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坚持“有所为”。资源开采、制备、加工总会伴随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目前,国内转型较为成功的部分资源型园区采取的有效手段是建立循环经济园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在资源型园区内集聚固废处理、污水处理、余热回收、垃圾发电、环境监测、能源审计等配套服务机构,提供定制化、全方位的环保综合服务及解决方案。事实证明,资源依赖型产业的强劲发展可以为节能环保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需求、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反过来节能环保产业也推动了资源依赖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帮助资源型园区实现“负担成市场、赘肉变肌肉”。
(作者为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唐瑞哲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