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由同济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同济大学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承办的“‘双循环’背景下上海创新策源能力提升”研讨会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研讨会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委、高校、智库、媒体等单位的20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多个维度进行研讨。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万劲波研究员认为,中国必然经历从技术引进为主向创新引领为主的战略转变,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他强调,要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他建议,从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优质的软硬环境、积极推动创新集群发展、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等方面发力,促进我国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任声策教授认为,“双循环”的关键变化会迅速传导给科技创新体系,引起科技创新体系变化,在新发展格局下,要通过加强创新模式国际合作来主动应对。他强调,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发展格局既要拓宽获取提出创新问题的渠道,又要加快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提升前沿科学问题解决能力,还要调整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结构,完善治理体系,强化自主创新的文化支撑。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何万篷认为,中国通过多元多维多层次的外部大循环,已成为流量经济和经济流量中心,全球的研发重心正在东移;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上海要发挥外循环(国际循环)、主循环(国内循环)、小循环(近邻循环)、市域循环(集成循环)的动能,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他提出的具体建议有:如,成立高级别领导小组,统筹全球引智工作;提高准备度,率先响应CPTPP和RCEP要求;重点聚焦尖端技术领域,建立数据库,动态跟踪等。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如何引智引才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上海市科技管理干部学院院长王建平指出,上海应该构建良好的科技人才生态,精准实施人才支持政策,推动上海、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的创新发展。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所所长沈桂龙认为,从全球角度看,由于全球人口增长趋势开始下降,发达国家人口负增长、老龄化趋势严重和新型人才政策,导致全球人才竞争非常激烈;从国内看,区域间人才竞争激烈。上海作为超大城市,需要通过如线下短距离社交方式形成边缘突破,形成集成效益和综合优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凯认为,创新策源能力提升需要注重战略科学家的培养与引进,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在人才结构方面,上海应加强对青年科学家培养环境和培养体系建设,通过“以老带新”等方式推动人才结构优化。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尤建新教授认为,人才生态不仅要有助于战术类人才的培养,更要关注战略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具体而言,要注重对人才全息思考能力的培养,只有高维人才才具备了“降维打击”的能力。另外,人才争夺也应该换位思考,只有搭建了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的积极集聚,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人才高地。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蔡三发则认为,要加大对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投入,夯实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的基础。此外,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营造良好的生态对无论对科技创新还是吸引人才都至关重要。
研讨会上,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发布了两项研究成果:《2020我国主要省会及地级市高成长科创企业培育生态指数》,《2020上海市高成长科创企业发展指数成果》。
作者:贾婷、敦帅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