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上海时道出这一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为我们深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足唯物史观,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城市”理念最重要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起点,是历史的剧作者与剧中人,城市发展的历史也是以现实的个人的生活与生产为起点。“人民城市”理念意味着城市的主体是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上海在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工作中,始终聚焦解决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民生问题,让市民能在城市中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作为城市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一方面,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市建设中,人民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依靠人民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党要在城市工作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努力掌握城市发展规律,提升城市建设的能力本领。另一方面,人民城市建设需要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民城市”建设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的过程,城市建设是一个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主客体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中实现统一。人民在谋求城市发展、改变城市面貌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改变与自我发展,人民既是城市的主体与参与者,也是城市治理的对象与客体,如何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积极性,做一名合格的城市建设者,这是每一个现实的个人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也是人民在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过程中要去解决的问题。
重在顶层设计,秉持科学思维
“人民城市”理念是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顶层设计,是将人民至上贯彻到城市建设与治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当中。“人民城市”理念为城市发展规划了战略目标与方向,上海在“人民城市”理念的基本遵循基础上,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致力于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顶层设计入手,“一张蓝图绘到底”,提出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
“人民城市”理念强调城市规划须秉持科学思维。“人民城市”理念是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创新,是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人民城市”理念是当代中国对人类城市文明发展的理论贡献,“人民城市”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讲述了中国故事,向世界呈现了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答卷,为世界提供了城市治理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人民城市”理念凸显了城市治理的系统性思维。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城市治理是一盘大棋,如何做到用心、精细、科学,需要系统性思维,要以系统性思维强化整体协同,以全周期管理提升能力水平。上海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中大力推动整个城市的职能整合与体制机制优化,重塑治理方式与治理流程,以绣花般的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确保整个城市系统处于顺畅、高效、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中。
兼顾共性与个性,彰显中国特色
“人民城市”理念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国城市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从传统农业到近代工业的发迹,从以农村建设为主到城市的兴起,从如何建设城市到如何治理超大城市,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时代问题不断变换,中国城市也经历了“跳跃式”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正是在中国城市发展特殊性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与治理路径。
当代中国城市不仅数量众多,并且每个城市都因其地理位置、人口民族、经济政治、自然环境而各具特色,因此在城市发展与治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全面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另一方面要兼顾各个城市的个性特征,在落地政策中始终以当地现实发展为前提。以上海为例,上海在“人民城市”理念下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制订符合自身城市特色的治理举措,进一步探索和开拓人民城市建设新境界。
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在立足自身现实的同时,注重解决和回答现代城市发展的普遍困境与难题,在世界城市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问题逐渐向全球扩展,尤其是城市发展中人的问题、自然生态问题、城市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共性的。中国在回答现代性城市难题中,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基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改善民生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焦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为全球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作者:何莹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