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能使我们深入了解、深刻感知、生动体悟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加精神动力。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党的初心始发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围绕如何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
讲好上海“四史”红色故事是加强“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推进上海“四史”红色故事走进思政课、走近大学生群体,实现入脑入心,是立德树人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系统谋划,整体发力,做好上海“四史”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在实实在在的教育活动中促使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强化爱党爱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新时代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始终不忘来路、走好正路、远眺前路,为培养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把使命永担在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充分认识上海“四史”红色故事进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学史得以明志,学习和总结历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开展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上海“四史”是整个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部分,而且是其标志性的缩影,汇聚其中的红色故事更是解码这段历史的红色“钥匙”。推动上海“四史”红色故事切实走进思政课,前提就在于大学生群体能够主动接近历史、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当前,表现在思想领域中不仅有“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中国崩溃论”等极具攻击性的论调,同样还有着抹黑我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复苏与抬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的冲击是巨大的。能否搞好“四史”教育,关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关于大学生历史认知正确与否。与此同时,通过上海“四史”教育,培养学生理念信念的同时,还可以培育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强调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培育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大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深刻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在回望来路的基础上走好当下的路,铺好未来的路。通过上海“四史”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这一举措,让学生在感受有血有肉的历史中,明历史真相,担历史责任。
**深入研究思考“四史”红色故事如何有机融入思政课
可以说,上海“四史”红色故事合上是一种厚重,展开是一部史诗。要让上海“四史”红色故事有机融入思政课,前提是对红色故事的研究和把握。推动上海“四史”红色故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要在教育内容层面上进行深化,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相关思政课程,并且依据各个课程的内容特征与教育目的,有针对性地将相应的具体红色故事穿插进去,在课程基本理论内容教学的基础上体系化地融入上海“四史”红色故事,更加具象化、生动化地开展思政课,才能确保大学生上海“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有效到位。
首先,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载体,在解码党史过程中,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波三折”,早期党的领导人在黄埔码头乘船赴法、学习新知、淬炼思想,瞿秋白烈士慷慨赴义等红色故事,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与坚定初心;在解码新中国史的过程中,讲述涌现在解放上海过程中的伟大斗争故事,以及在重建上海过程中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平息“银元风波”、打赢“两白一黑”战役等红色故事,在解放上海与重建上海的历史交汇中突出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在解码改革开放史的过程中,要突出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有着一大批类似浦东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凯歌,演绎着新时期的红色故事,从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到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无不表明上海作为一座开放性城市在改革开放中的果敢与争先。同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红色故事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真实写照。通过运用这些血肉化的故事事实,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认识到建党、建国的艰辛与不易,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几多波折与诘难,更加通过历史的学习加深对党和国家的拥护与信仰。
其次,借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载体,依据各自的教育目的与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红色故事,既有效推动了红色故事体系化融入思政课程,又能带动大学生深入理解各课程的理论内涵,用故事讲清道理,用道理赢得认同。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以“四史”红色故事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新中国的发展,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实践根本性地位、群众史观等原理的合力作用,不是一种自然演进的“宿命论”,而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抗争、奋斗的实践成果。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以“四史”红色故事突出上海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当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上海经济发展模式是对邓小平关于市场和“姓资姓社”问题的回应,突出上海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发展魅力的“缩影”。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则要通过早期共产党人在上海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如瞿秋白烈士的视死如归、张人亚的革命守护等,教育大学生们要树立信仰、坚守初心,做好正确的人生规划,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中彰显个人的人生价值。
**创新使用多种教育形式讲好上海“四史”红色故事
教学无定法,讲故事无定则,关键在于合适。讲好上海“四史”红色故事,如有学者要求,一是讲故事要讲事实、讲史实,以事实的逻辑陈述好各种故事。二是讲故事要讲过程、讲情节、讲细节,以历史的逻辑演绎好红色故事。三是讲故事,既要微观讲点,也要宏观谈面,以辩证逻辑展现好红色故事。四是讲故事要讲道理、讲精神,以理论的逻辑深化好红色故事,展现革命的逻辑和历史的规律。五是讲故事要讲精神、讲信念、讲理想、讲奉献,以教育的逻辑展现好红色故事的基本功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思政课绝不能仅是一种平面的理论传输过程,还要有立体的情景教育活动,即通过社会实践方式深化大学生的切身感受。上海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红色遗址1000多处,其中更是有着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中共“四大”会址等重量级红色纪念地,为开展“四史”红色故事在思政课中的情景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因此,推进上海“四史”红色故事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既要靠教育主体在课堂中引导教育客体主动去认知、吸收、传播红色故事,还要注重讲教育空间从课堂扩大到红色遗址、革命地点、伟人故居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课堂。通过参观、聆听讲解,再结合已知红色故事的理论背景,才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艰辛与不易。尤其是在参观党的重要领导干部故居中,以其生活之清贫突出事业之伟大,以其人生之磨难反映信仰之坚定,从而更加深入了解红色故事背后所凝聚的伟大力量。因此,开展思政课“四史”红色故事的学习与教育,要创新思维驱动,加快推动传统思政课程的时代化转型,创新运用社会实践的方式,在实现理论学习与情景交互的双重联动中,切实将“四史”红色故事推向思政课教学的深处,确保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从历史感悟力量,从故事提炼信仰。
**强化思政课教师驾驭“四史”红色故事的能力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上海“四史”红色故事有效融入思政课堂的关键。为此,需要提高思政教师的三大能力:第一,要提升思政教师挖掘“四史”红色故事的能力。当前,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极大转变,传统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年轻人的思维方式,要借用思政课的平台做好“四史”学习教育活动,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多融入红色故事元素,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与注意。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城市,红色遗址数量大、品质高,其中的红色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对此,思政教师要能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充分挖掘上海街头巷尾的红色故事,不断以鲜活的故事充实和丰富思政课堂,在生动的教学中帮助大学生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第二,要提升思政教师讲述“四史”红色故事的能力。其中,要注意在五大逻辑层面科学提升。在事实逻辑上,注重讲事实与讲史实的能力并重;在历史逻辑上,注重讲情节与讲细节的能力并重;在辩证逻辑上,注重讲微观与讲宏观的能力并重;在理论逻辑上,注重讲道理和讲精神的能力并重;在教育逻辑上,注重讲故事与讲人生的能力并重。第三,要提升思政教师转化“四史”红色故事的能力。思政教师讲述“四史”红色故事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过程,还需包含着理性的转化。即通过红色故事,将历史和现实进行联系,进一步凝练和提升红色故事中蕴含的精神、信仰、价值理念等,转化为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帮助大学生在感悟红色故事中升华“三观”。
推进上海“四史”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工程。只有实现红色故事与思政课程“对接无缝”,积极将红色故事融入日常思政课教学当中,从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理顺“四史”的历史逻辑,为培育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艰苦奋斗提供充沛的精神养料;同时也要在上海“四史”红色故事的历史逻辑中突出现实逻辑,帮助大学生群体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进一步从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时代问题。唯此,“四史”学习教育才能更加接地气,思政课教学才能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入脑入心。
作者:张志丹(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