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新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任务,从而将“三史”扩展为“四史”。
为什么要增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发展史既是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着眼的,也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起步着眼的,其必然结果和最新成果就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体现。因而,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寻贯通于整个“四史”之中,必须深入认识。
**对社会主义的不懈追求贯通党史
“四史”之首要概念是中共党史。学习党史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为什么要创建共产党,或者说,党的目标是什么。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创建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就是通过科学社会主义的路径实现共产主义。从这个事实出发,可以说对社会主义的不懈追求贯通了党的全部历史。
十八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作为特殊的一种文明形式扩展于世界舞台。资本主义一方面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时代的到来,但另一方面却以异化劳动的形式给工人阶级带来苦难,并对整个社会进行了符合资本逻辑的改造,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矛盾冲突。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试图以美好的设想去摆脱资本主义的控制,但他们认识不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不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也就难以真正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诞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是怎么进入中国的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一直处在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宣告成立。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明确表述,“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话语形式显而易见。
但是,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根据对人类生活历史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史规律的研究,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反映了资本主义崩溃与社会主义运动发生的一般规律。但是,任何一个具体的国家,特别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非典型性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一定有自己特殊的国情,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就是说有自己的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必须按照这个逻辑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历史告诉我们,建立初期的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差距缺乏正确的认识,只知道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然之路,没有充分估计到中国资本主义未能完全成熟,以及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维护着旧有的制度,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并未成熟。在艰辛探索之中,党终于在实践中发现应该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才能进入社会主义。党的这一认识和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才置于现实的中国土地上。
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通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等一系列正确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一个挣脱一切外来势力控制的国家,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一个具备条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探索贯通新中国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经解决了站起来的问题,也提供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于是,富起来和强起来的问题很快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贫穷的社会是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目标的。
在党的第一代核心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党和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政治上,建立了党领导之下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殊形式的制度建设;在经济上,进行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流通、分配机制;在文化上,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引领,推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经过努力,中国有了基本完备的工业体系,还取得了“两弹一星”这样的突出成果。可以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实践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
但是,历史的发展经常不是直线型的。习近平同志在一次演讲中,引用过俄罗斯19世纪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段话:“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这对我们理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之复杂性,是有启发意义的。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也谈到:
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误,甚至发生过严重曲折。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领导下,我们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探索和开拓国家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贯通改革开放史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来证实的。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到2017年中共召开十九大之际,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习近平的相关论断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揭示出,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迎来了历史性的推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的确,与某些经典论断相比较,改革开放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主义,而不是文本符合式的社会主义。这一现象,列宁早就意识到了,他说:“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这就承认了必须根据每个国家自己的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来推进社会主义运动。同样,我们也只能根据中国的经验谈论社会主义。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我说过,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至此,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共同揭示出一个历史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由此,我们也可领悟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自然包含在党史及国史之中,为什么还要提出“改革开放史”的学习教育呢?因为,舍此不可能深入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复杂性。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不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就不会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不可动摇的逻辑。
作者:黄力之(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