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三角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的加快、基础设施的改善、社会秩序的稳定、市容面貌的美化等等,徽商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安徽就是江南的一部分——明代属于南直隶,清初属于江南省,直到1667年清政府才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即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明清时期,徽州与江南虽然各有不同的区域文化,但两地文化一直是紧密联系、互融互通的。
自明中叶(15世纪)起,江南种桑植棉带来丝织业、棉织业的繁荣。丝棉产品亟需广大市场,徽商正是看到了这一潜在的巨大商机,纷纷涌向江南,将丝、布商品运到外地。史载:“布坊各处俱有,惟阊门为盛,漂染俱精。”苏州阊门一带正是徽商棉布字号最为集中的地方。阊门“益美”字号就是徽商汪氏所设,一年销布百万匹。
几百年来,滇南、漠北(泛指今天的蒙古高原一带)无地不以“益美”为美也。苏州枫桥又是最大的粮贸市场,江西、安徽、湖广、四川等省的外销粮食大多运集于此,然后分销江苏、浙江、福建等缺粮地区。这里的粮食贸易商的主体又是徽商。江南丝、棉织品的输出以及粮食、木材的输入,都与徽商有重大关系。这一出一进,不仅极大地开拓了江南丝、棉织品的市场,促进了江南丝、棉织业的发展,而且解决了江南长期的缺粮、缺木问题。总之,四五百年来,长三角城市群是徽商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徽商经营的所有行业,在这些城市里都能找到。徽商的活动促进了长三角各大城市的繁荣,无论是南京还是上海,扬州还是杭州,苏州还是湖州等等,都有大批“无货不居”的徽商在此经营。对于这些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的加快、基础设施的改善、社会秩序的稳定、市容面貌的美化等等,徽商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徽商的活动深入到江南的很多村镇,他们带去了人气,带去了活力,又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诸如建筑、运输、牙行(中介)、典当、饮食、娱乐等等,催生了一大批市镇,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佳话,从而加速了长三角城市化进程。现在长三角很多县级市都是从当初的小乡村发展起来的。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王世华(安徽省徽学学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