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畅通,河运发达,运河沿线城市便发达;大运河淤塞,海运发达,沿海城市便发达,运河沿线城市便衰落。 古代中国大城市,均为国家行政体系中的关键节点,都城是一国行政中心,郡城(省会)是一郡(一省)行政中心,没有脱离行政系统之外的独立城市。这是中国城市与欧洲城市的关键不同。合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为一体,是中国首都功能的常态。南京、杭州如此,长安、开封、成都等曾经作为都城的城市亦如此。在这种格局与传统下,明清苏州、近代上海,作为非首都城市,因经济地位提升而成为江南地区文化中心,就显得相当特殊了。
上海在1843年开埠以前,是普通的沿海城市,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均远不及南京、杭州与苏州。开埠以后,上海文化地位迅速崛起,至迟到20世纪初,就已经成为江南文化中心。
明清苏州与近代上海,都是合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为一体的城市。它们出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苏州鼎盛处于中国对外封闭时期,也是河运发达时期;上海鼎盛则处于中国被动对外开放时期,是海运发达时期。大运河畅通,河运发达,运河沿线城市便发达;大运河淤塞,海运发达,沿海城市便发达,运河沿线城市便衰落。
但是,作为合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为一体的城市,上海与苏州的形成机理与社会背景却高度一致。它们都处于交通枢纽位置,都处于对海外联系比较便利的位置(尽管苏州不及上海便利),所依托的都是广阔的江南腹地。两者之间,此起彼伏、一脉相承的关系相当清晰。上海开埠以后,其营商环境优越之处,早为敏感的苏州商人所知晓,特别是1860年以后,苏州危险、上海安全的信息,已成社会常识。于是,苏州商人、文人竞相涌入上海。诚如包天笑所说:“其实上海自开埠以来,最先到的便是苏州商家,当时的大商业,如珠宝业、绸缎业、药材业、参茸业、典当业,以及钱庄、金铺,都是苏州人来创始。”
包天笑也是由苏州迁移上海的苏州人之一。他的描述,生动地展示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整体性特点。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