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风景不殊,山河不异,变化的是路上行人的眼光与心情。这眼光与心情,跟他们所选择的道路及旅行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江南之路有很多种类型,水路、陆路有各自不同的风景。大运河是江南最早的人工水路,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明与贡献之一。大运河水路上的重要节点,如淮安、扬州、镇江、苏州、杭州,都依托大运河繁荣发展,确立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运河是一条江南性格最为突出的江南之路。
江南之路,有内部的盘根错节的脉络,也有向外的四通八达的方向。南下、北上、东出、西行,历代都有。吴泰伯南下,晋室南渡、靖康南渡、康熙与乾隆南巡,都是南下,都属于官方的大规模的行走。季札的北上出使,吴越的北上争霸,与言子的北上求学,士子的入京考试,亦有公私之别。“还东”“出西”之类词语,往往伴随着“过吴”一词而出现,在建康(南京)、吴中(苏州)和会稽(绍兴)之间勾连了一条东西往来的道路。东晋名士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条路上。这段故事诠释了六朝文化的精神。浙东有一条唐诗之路。实际上,东晋南朝早就有很多文人在这条道路上行走,并留下很多文艺佳话。这条路将浙东与建康、将六朝与唐代联系起来。没有这条六朝文艺之路、审美之路,便不会有后来的唐诗之路。
江南的道路上,充斥着人员的流动,还有大量物资的流动,包括各种日用物品、食品以及书籍、拓本、书信等,可以称为“书籍之路”、“拓本之路”等。
铁路的诞生,改写了江南的风景与时空,改变了物资以及观念流动的方式。民国时代,奔走于京沪铁道线上的政要名人,构成了江南的政治文化教育生态。宁波、镇江、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之间的时空距离明显缩小,与此同时,不在这条铁道线上的扬州、淮阴,则渐次被遗落在文化带的边缘。
古往今来,风景不殊,山河不异,变化的是路上行人的眼光与心情。这眼光与心情,跟他们所选择的道路以及旅行方式是密切相关的。高铁时代,当我们在思考建设什么样的一体化的江南时,江南之路,必须作为思考的起点,必须植入思维的框架。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程章灿(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