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叹对青史,循吏久无闻”,这是宋代的词人赵善括做的《水调歌头》的开头。对于几千年的历史,我们有的时候很迷茫,真的要发出一声浩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修了很多志书,这些地方志不应该被锁在库房,而是要想办法利用起来,活化它,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上海的历史,了解我们祖先怎么样从这块土地上一代一代走过来。
讲上海六千年,不是讲这个城市已经六千年,而是上海这块土地上根据考古发现有人类活动和相关文明的信息,就是六千年前,可能六千年还不止。但人们一讲到上海,就想到上海以前是一个小渔村,好象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这个观点是外国人的观点,是跟1843年上海开埠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到这里来有关联的。
上海的根据在老城厢。如果从建镇开始算起,上海到现在有945年——北宋的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4年,上海曾经有过镇,现在史学界、方志学界对这个问题基本上没有大的异议。从元代算起,置县也有728年。有了镇,才有了城市的雏形,如果从建镇开始算,到现在一千年不到。这个历史才拉开了序幕。
清代松江府曾经管理着整个江南的青浦县、包括上海县、娄县、华亭县、金山县、奉贤县、南汇县、川沙厅。当时叫做“七县一厅”,是很大一块地,大概是今天松江的8倍。1914年民国政府将地图上的华亭县改为松江县——因为那个时候北方也有一个华亭县。上海这块地方还管辖过苏松太道,苏松太道管理“两府一州”,“两府”即松江府、苏州府,“一州”就是太仓州,道衙在华亭县县城内,即今天黄浦区的巡道街上。
上海的得名跟上海浦有关
上海最有名的河流是苏州河,它的大名应该叫吴淞江。苏州河主要是指丹巴路到外白渡桥一段。上海开埠后,英国人从当时的中国人那里得知这条河流到苏州,所以得名苏州河。苏州河对于上海人确实是古老的,比黄浦江资格老得多。太湖通向大海的三条通道就包括娄江、东江、吴淞江。吴淞江地位很高,据唐代地方志,吴淞江在唐代宽20里,那是非常开阔的。在这条江上有很多浦。水患曾经是中国古代民众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水患经常泛滥,形成了很多的河湖港汊、小的支流。小的支流里就有很多浦。上海现在的地名里面杨浦、黄浦、南浦大桥、浦东都带有浦,这个浦就是江南河流人工开挖和自然结合形成的一个支流的名称。
北宋的水利专家及水利书都曾经记载过“十八大浦”,其中有一条叫做“上海浦”。上海浦就在今天黄浦江流向小东门的这一带。有上海浦,就有下海浦,下海浦在在吴淞江对面。我看过水利专家的一本著作,里面讲到在今天的海门路有一座下海庙,现在还在。回到上海浦,因为有上海浦,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片土地,大约是老城厢这块。在上海建镇之前,这一带的居民都是打铁、煮盐或者是捕鱼的,都是强劳力活,于是这个地方最早有了私人开的酒坊。因为酒、盐、茶、烟都是要国家专营的,酒坊多了以后,政府便在这个地方设置了一个机构叫“上海务”。北宋设置“上海务”的时候,不仅仅有上海一个“务”。“上海浦”这里叫“上海务”,在“青龙镇”叫“青龙务”。嘉兴古代叫秀洲,还设置过“秀洲务”。大概一共17个“务”。谭其骧先生1962年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的文章专门讲了这件事。我觉得老先生看得比较远,他的很多材料都是正史上面的,比如说《宋史·食货志》《宋会要》,这都是相当可靠的资料。
上海务:城市开始萌芽
我坚持认为,“上海务”就是上海镇的萌芽。这里本来就是一个村或者聚落,也没有镇,因为有了官方机构,有负责管理的,慢慢就向“镇”过渡了。
关于上海镇,明清的笔记野史里很多文章都有讲到,而且提到是1074年设立的,言之凿凿。但当时没有宋代的记载,历史学家和地方志学者都不承认,所以就成了悬案。直到在宋代文人写的《平阳曹氏族谱》里发现明确的讲法,大家才认可。
上海什么时候建镇?当时有几个说法:一是宋时说。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提到上海县“宋时海舶幅辏,乃立市舶提举司及榷货物,为上海镇”。二是宋末说。《嘉靖上海县志》提到“上海为松江县属……迨宋末……即其地立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为上海镇”,《乾隆续修上海》等同此说。三是熙宁七年说。就是宋神宗熙宁七年,即公元1074年上海立镇。四是绍兴中说。五是南宋末期说。关于第三种说法,清代《嘉庆上海县志》提到“熙宁七年设置上海镇”,而且说上海之名始此。清代乾隆年间褚华撰《沪城准考》也说“宋神宗熙宁七年立镇”。晚清文人秦荣光在《同治上海县志札记》中提到“宋熙宁七年,华亭海设市舶提举司及商榷货场为上海镇”,这个说法在明代的《江南经略》《光绪青浦县志》都有记载。
《平阳曹氏族谱》是宋人记载,里面提到“上海镇熙宁七年立上海镇于此”,当时的上海镇基本职责是负责防火防盗,兼收税收,并且逐渐取代了“上海务”。“上海务”仅是收税,有了镇以后,就丰富得多。1962年,谭其骧先生在《上海得名及建镇年代问题》推断了一个结论,他说“上海设酒务应在天圣以前”,这就是说上海务在前,置上海镇在后,至少相差50年。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新设置了上海县,地理实体有太湖流域吴淞江下游南岸的长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乡,二十六保。1291年,中国有了上海县,才开始有了上海县城,也有了上海的县衙,即县政府的所在,也是全县的政府行政中心。1294年才有了县衙的主要官员县太爷,在此之前就是一个主薄,相当于现在的记账、后勤。原来上海镇在上海浦河边的榷货场改成了县衙。1298年,县衙换了一个地方,也是在老城厢里——原上海市舶提举司的官衙成为县衙办公署地。
辛亥革命后的上海县,已是百万人口县。原来的县衙办公场地太小,就重新设置了新的县衙,在今天蓬莱路。直到1927年,国民政府在上海设立特别市,发源于上海老城厢的上海县城,开始走进了上海城市的历史发展阶段。因为这个时候是县、市分治,有了上海市,原来的上海县就迁到后来的北桥、再到莘庄。上海特别市的市府衙门,就被设在了原来道署今平江路48号。
作者:仲富兰(三卷本《上海六千年》作者,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章为作者在2019年第13场望道讲读会上的发言)
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