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主要集中在近20年。从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绝大部分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上海已经行进到成长期。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的目标是到2035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一个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那么全球城市的内涵是什么?上海又如何能率先实现预定的城市发展目标呢?
互联网横扫一切的发展,使得全球城市的内涵超越了过去地缘为主构架、争夺跨国公司总部的国际都市模型,变革为可在全球网络发挥资源配置的立体节点的范式。沙森(Saskia Sassen)指出未来全球城市的核心是泛中介化,以现代服务功能构建各类合作关系。根据2018年全球135个城市的数据分析和比较,从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等维度进行评估,上海的“全球城市指数”位列第19位。从城市能级来看,上海正努力成为可引导长三角乃至国际国内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全球性节点”。客观来看,上海目前从世界级的商业活动或者信息交流、资源整合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
上海的全球城市定位一方面承担了国家战略,即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为我国争取更优的全球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也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需要突破成长期上升至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城市成熟期的需要。上海要建设金融、经济、贸易、航运和科创的“五个中心”,要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劳动力市场必将进一步分化,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更高的城市人口素质,通过更新学习遗传密码来提升城市能级已经刻不容缓。
上海具有优秀的城市学习基因,早在三四十年代,随着中国工商业的起步,上海滩上开出了众多的工人夜校、女工夜校,也是当年共产党深入工人学生、介绍进步书刊和启发政治觉悟的红色阵地。上海传承并与时俱进地提升着城市学习基因,1999年上海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以来,有效提升了上海市民整体素质,初步形成了学习型城市品牌。国内迄今有100多个城市都开展了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均提出参考上海经验,如由顶层设计开始的跨部门多主体推进,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纳入法规、制定了各类教育机构的标准和制度等等。上海的学习基因如涓涓细流,又如春风拂面,令普通市民逐步做到了知行合一。2018年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显示,90%的市民“非常认同”或“基本认同”终身学习的理念,年龄段越低的市民对终身学习理念的认同度越高,学历越高的市民对终身学习的认同度越高。同时上海市民的科学素质比例从2010年的13.74%,上升到2018年的21.88%,持续位居全国第一;市民喜好阅读指数也居全国前列,据2017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上海市民的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达6.64本,在全国300多所城市中名列“最爱读书城市”的第二位;市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比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00 年第五次普查结果,可以看出上海市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大幅上升, 2010年上海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为 503. 96 万人,比 2000年增加 324. 46 万人, 15 到 59岁之间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1.22年,比2000年提高 0.98。
“上海书展”年年人气爆棚
新时代需要上海发扬优秀的学习基因。放眼全球城市的功能,上海需要在密集型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等方面未雨绸缪。上海市民对自身的要求也需要主动随之变化,对标更高的人文和科创竞争力。上海实现市民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而形成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有以下路径:
以智慧学习塑造全球城市所需的软环境和软实力。上海要形成全球服务能力、提供全球网络中介泛服务,需要打造更好的软环境和软实力。进博会每年在上海举办,就对市民的国际化意识和以外语为基础的跨文化共感能力提出了长期的要求,需要以更立体的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通过智慧和人文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提升市民素质。借助大数据、“互联网+”“文化+”,构建智慧的城市学习体系,以数据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如加强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大数据关联应用分析, 将各类人口分布、文化产业活动、公共服务资源等数据集成分析,为上海城镇乡村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终身学习服务。在学习手段上要更加智能化,继续尝试虚拟现实(VR)教学在更多科学知识领域的应用,以提升市民学习兴趣和感受。
探索上海市民学习新模式,拓展学习时空、共享大师资源。上海近年来出现了以盛大、河马、喜马拉雅FM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创新了学习的内容和手段,客观上打造了多样化的学习平台、赋予了全社会多途径的学习氛围。上海拥有优质的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社团资源等,特别可以倡导大师级人物为上海市民开办通俗易懂的文化和科学讲座。如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邀约莫言、王安忆等一起普及近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喜马拉雅APP平台讲述《文学与人生》导读课程,短短几天听众点播次数已突破200万,一节新课推出时平均有8万人在线聆听。除了上海本地大师和名师,还应该打造长三角区域学习型城市的共建共享机制,各种新媒体的介入打造了诸多新型学习模式,鼓励高校资源更多转化为市民共享。在拓展学习时空方面,可以激活图书馆的角色,和社区学校、市民学习中心相结合,为所有居民构建出泛在学习空间,满足市民就近文化交流、学习成长、健康保健等各项需求。
上海不仅要能够持续吸引人才,更需要自己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尤其需要加大对拔尖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投入,功不唐捐,上海应该有孕育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梦想。
激发都市创造力,增强上海全球城市品牌的传播流量。上海一直是中国一张十分摩登的城市名片,中国需要上海以开放、创新和包容的城市品格,在国际舞台上更积极地与其他国际城市交流。上海积极的外向化学习能力,有助于和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城市开展对话和交流,将上海的城市品格和文化内涵的“中国故事”阐述得更加生动友好,增进更多国家和城市文化经济相互交流的积极性。
作者:王顺箐( 复旦大学人文社科数据研究所)
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