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早已成为备受时下青年群体推崇的一项运动,它是否已超越健康锻炼这一单纯目的,开始融入个性表达、社交需要、职业发展和公益参与等更为丰富的动机?如此之多的青年加入了跑步,跑步是否能够成为了解当代青年文化的一个入口?更令人着迷的是,原本并不热衷运动的青年何以成为这一波跑步热的主力,推动他们走上跑道的原因是什么,与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又有着怎样的关联,透露着怎样的社会文化走势和心态变迁?这些感想和问题促成了一项大学和共青团合作的研究,研究调查了225位马拉松的参赛人,访谈了12个青年跑团和上马赛事组织机构以及15名资深跑者。全面分析青年跑步热,涉及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三个层面,扼要地说,社会转型、马拉松的传入和私人生活的兴起,可视为青年跑步热的宏观原因;微信和青年跑团的兴起,则是推动青年跑步风潮的中观因素;今日跑步热主力青年跑者的个人原因和动机,是微观分析的主要内容。本文聚焦行动者层面,同时将必要的宏观和中观因素融合在微观叙述的语境之中。
研究发现上海青年的跑步热缘起于马拉松热,马拉松热传导点燃了日常的跑步热,因此最热闹的跑步故事不是仪式性的 (马拉松) 而是日常性的。研究也发现大多数跑者 (80% ) 并非跟着跑团,而是独自跑。因此,我们的分析需要转向更一般化的个体跑者的立场,因为跑步热最重要的意义,并非为马拉松带起的一时运动热情,而是千百万人持久的日常跑步实践———只有青年跑者个人的持久热情和动力,才能支持跑步不仅成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积极的文化风尚。
讲个人动机,不能离开时代和社会。“50后”、“60后”在青年时期曾以“解放全人类”为抱负,今天的年轻人则多半不会这么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抱负,一个时代的时尚,个人的追求和抱负可以反映出时代与社会的影响。要理解个人的动机,首先要了解塑造其动机和性情的时代精神、文化趋势和社会力量。
“个体化”是德国已故社会学家贝克提出的概念,我们用这个概念来概括当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精神和趋势。笔者认为,改革开放最大的解放,是对个体的解放,是对个体感性权利和自我价值追求的正当性的肯定。有外媒将中国的“80后”称为“me generation”———“‘80后’是有‘我’的一代,而且不讳言‘自我’,更不忌惮追求自我利益,这使得他们与他们的父辈区别开来”,这一判断对本研究涉及的青年跑者同样有效。
个体化的时代,也是肯定身体权利和身体感受的时代,是肯定生活方式政治的时代和消费主义流行的时代。这反映的正是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当今人类社会转型中发生的“从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转变”。“解放政治”关心的是减少或消灭剥削、不平等和压迫,是一种生活机会的政治。而“生活政治”是生活方式的政治,是在高度现代性条件下重建人类自由和有道德的生活的政治。只有将以上的趋势和力量勾连起来,才能理解今天跑步为青年热衷的观念原因和行为原因。
在精神至上的年代,身体价值是被忽视的,甚至是被蔑视和压制的,这几乎是所有精神至上哲学的共同特征。把“身体带回来”的哲学运动可谓20世纪后半期哲学的主要潮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这一呼吁何止是哲学诉求,更是人性解放的诉求。肯定个体原则,一定会走向肯定个体的身心灵的全面权利和价值,也一定会唤醒个体对身体的敏感,通过与身体的对话,来获得个体存在的最切近的感受,进而肯定个体的主体性。而跑步是个体化的身体活动,跑步带来的最直接的就是身体的反应和感受。当身体感受不再被贬低和压制,或者说当身体价值去道德化和非罪化,甚至得到鼓励和肯定时,跑步给身体带来的积极感受,如同跑步释放的内啡肽一样,会让人上瘾而乐此不疲。跑步让人放松,缓解压力,这是许多受访者都谈到的身体感受,“压力较大或情绪不佳时,跑步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排遣方式。很多人都认为跑步很枯燥无聊,当我绕着运动场一圈又一圈重复着别人看起来简单机械的动作时,内心很多复杂的东西都慢慢被化解了。”(资深跑友QZZ访谈)
对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的肯定意味着主体对自我选择及其行动后果的全面担当,这势必可以大大强化个体的责任意识,同时也使个体能够承受远较集体体制下更多更大的压力,这与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分析的新教徒希望得到救赎却无法依赖教会时的心理状态是一样的。“他们固然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自由了解各种主义学说,选择职业生涯;但也同样面临更多选择和自主决策带来的困惑、压力、挑战和责任。如果说其父辈尚在因割断计划体制的脐带所带来的阵痛中,他们已经命定地要接受市场经济的制度。”(翁铁慧、于海 《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1998-2001》,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分社) 不难设想,在这样一个事事要求自我负责和承当的竞争社会中,当遇到挫折和压力时,人们已经不方便或者不习惯通过找组织谈心来寻求缓解,他们多半必须自己面对自己解决。跑步舒缓压力是生理机制,但当人们开始习惯以跑步等私人化的方式来减少压力,它就成为社会机制了。
(节选自《青年跑步热背后的个体化需求》,刊2017年5月19《文汇报·文汇学人》)
作者:邹华华 于海
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