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模式达成了地球、人类、利益之间的一种平衡
文汇报: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增长30余年,然而同时,所付出的环境与社会代价也是巨大的。请问这是否是过分关注企业和股东价值的必然恶果?
盖尔·阿芙利:是的,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所付出的巨大的环境与社会成本,也引起了人们深切的忧虑。
今天,身为地球村的居民,为了眼前的利益,我们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在人们眼中,污染环境似乎是没有成本的。毋庸置疑,这是大错特错的。如今,人类已经开始尝食过度开发种下的苦果,不仅仅是在中国,空气污染、水污染、哮喘等疾病高发、食物短缺、能源枯竭等问题都摆在了人类面前。甚至有人说,我们需要2至3个地球才足以支撑今天的人口压力,才可能满足人类对于自然的各种需求。
莱茵模式达成了地球、人类、利益之间的一种平衡。早在1989年,一些德国莱茵公司就开始了通过再加工和回收利用来产生更少的废物,通过热回收来合理使用能源,通过控制设备的能源消耗来减少能源使用等措施,试图寻求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的零冲突。美国一家名为Interface的地毯制造企业,用了20年时间不断降低生产过程中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消耗。Interface的这个被称为“归零”行动的项目,正在全面实施当中。令人振奋的是,金融危机过程中Interface利润反而大幅增长。实践证明,“归零”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下定决心去创新、去开拓。为了明天的孩子们,我们别无选择。
文汇报:中国在历史、文化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西方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一直在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您认为英美模式、莱茵模式,有何可借鉴之处?
盖尔·阿芙利:显然,莱茵模式及其领导原则将带来更高的执行效率。中国学者的研究亦支持这一观点。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选择莱茵管理模式呢?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障碍,最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大多数管理者似乎只知晓英美模式(众多商学院和学术、专业期刊等所提供的信息很少涉及莱茵模式)。个人认为,教育系统的不足可以调整。但是,如果连教授本身就是英美模式的“产物”,对于其他形式的资本主义一无所知的话,恐怕就让人无能为力了。
无可否认的是,莱茵管理在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其实施过程中确实需要管理者付出多一份执著与勤奋。莱茵管理需要劳动力之间的通力合作,员工与管理者需要重新定位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果初创之时就能够选择莱茵管理,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相较而言,中小企业更容易在领导者的推动下引入莱茵管理。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如今却不乏这样的改革之举:沃尔玛、联合利华等巨型跨国企业亦在引入莱茵管理。或许他们并不称之为“莱茵原则”(我们现在也称之为“蜜蜂原则”)。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只是在当前的环境下,引入了一种效率更高的管理理念。
作者:刘迪
编辑:刘迪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