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街头几乎看不到垃圾箱,即便是便利店的垃圾桶也主要服务客人,因此许多便利店会贴上告示,禁止投放生活垃圾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街头几乎看不到垃圾箱,小区里也不设垃圾桶,一般只有一个几乎连苍蝇和蚊子都没有的垃圾临时堆放地,因为居民生活垃圾是采取分类定点投放和统一收取的方式。日本是把垃圾分类做到极致的国家,但也花了近五十年的时间。
在垃圾分类收集试点二十多年的基础上,开风气之先的上海,在全国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不过, “徒法不足以自行”。垃圾分类的推广尚有很多难点,诸如市民习惯如何养成、社会资源投入不足、管理措施欠缺合理等。因此,垃圾分类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
“源头减量”是生活垃圾减量的根本性举措。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角度而言,笔者有两点建议。
其一,采取垃圾袋实名制,建立溯源体系。
统一印制大中小型三类透明垃圾袋,上有编号(区-镇-村-小区等分级),每户居民每月到居委免费领取一定数量的垃圾袋并按户登记编号,超出一定数量的要收费。分颜色区分四种不同的垃圾。这样做的目的,第一,垃圾袋透明,可以清楚看到里面分类情况,特别是湿垃圾倾倒起来较卫生清洁,不增加二次污染;第二,有编号可查,即建立了垃圾投放溯源体系,如果有条件采用科技手段如二维码溯源则更好,这样有利于监管。当然,垃圾袋的质量要好,密封性要强。在日本,厨余垃圾和湿垃圾也不能每天扔,但是有密封良好的垃圾袋,即使湿垃圾摆放在屋内一两天也没问题。
其二,推广厨余处理设备,让厨房垃圾“变废为宝”。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厨余处理机常与其他厨房家电一同配置,在推进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等方面为社会分担了不少的压力。近年来,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厨余处理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已在国内多省市初见成果。
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合作研制出的资源化垃圾处理设备,只要将各类农业废弃物和厨卫垃圾倒入这台设备,经过粉碎发酵,再经过8小时,就能生产出有机肥,一吨垃圾经过处理,能变成约200斤的有机肥。一台装在家庭水槽下的家用机,价格在2000元左右可以很好地处理家庭厨余垃圾,“被研磨成细小颗粒的厨余垃圾,会通过下水道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最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干湿分离,大幅减少了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填埋或焚烧等工作量和运作成本”。令人欣喜的是,家装厨余垃圾设备已经成为一些年轻人家装时的标配,而相关设备生产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要因地制宜,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作者:李小年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杨逸淇 陈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