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1919年的日食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aniel Kennefick著,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19年,英国科学家带领了一队杰出的探险人员前往巴西和非洲,在这个本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实验中检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实验结果开创了一个新时代,通过验证爱因斯坦戏剧性的预言——光的路径受重力影响会发生改变,从而让爱因斯坦成为全球名人。今天,爱因斯坦的理论被视为科学事实。然而,在1919年5月29日的日食中,通过测量星光偏转来给光“称重”的努力被神话和怀疑所蒙蔽。亚瑟·爱丁顿和弗兰克·戴森有没有得到他们声称的结果?和平主义者爱丁顿是否伪造证据来证实德国反战活动家的理论,以此来促进战后和平?毫无疑问,作者提供了最全面也最权威的解释——那些远征的科学家如何克服战争、恶劣天气和设备等问题,最终取得了实验的成功。
读者跟着爱丁顿的书信可以追踪到他在非洲的旅行,以及他和戴森讨论实验的经过,当然还能看到很多其他重要角色,比如出色的仪器制作者爱尔兰人Howard Grubb、确认实验结果的美国天文学家William Campbell,以及试图在克里米亚进行测试、最后被捕的德国人Erwin Findlay-Freundlich。
这本书前所未有地详细记录了那次探险及产生的巨大影响,揭示了一个比以往更丰富、更令人兴奋的故事。
◆《出埃及记》(Joel S. Baden著,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埃及记》是希伯来圣经的第二本,但在文化持续影响力中能排第一,它涉猎面广,包括诗歌、法律规范、传统仪式和建筑规划。在这里,圣经的经典主题——压迫和救赎,人类奴役和神的拯救,是最引人注目的表达。作者讲述了这本影响深远、经久不衰的书的故事,追寻了书中关于以色列人到应许之地的叙述是如何被改编和采纳的。
作者将《出埃及记》的故事与《出埃及记》本身加以区分,他展示了《出埃及记》如何汇集了一系列来自古代中东口头和书面的传统,包括圣餐如何仪式化,犹太和基督教思想家的区分,《出埃及记》在美国革命期间的重要性,以及它在辩论奴隶制和反对奴隶制中的作用。
尽管3000多年过去了,但《出埃及记》作为历史、作为叙述、作为隐喻,在今天仍然发挥着精神杰作的重要作用。
◆《留守者:美国小镇的衰落与愤怒》(Robert Wuthnow著,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是什么助长了美国乡村对联邦政府的不满?为什么美国乡村民众以压倒性优势投票支持特朗普?对于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有没有更细致的解释?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和数百次的采访,作者把我们带去了美国的小城镇、农场和农村社区,描绘了一幅道德秩序的丰富写照——支撑这个国家关键部分的相互作用、忠诚、义务以及身份认同。他表明,美国乡村的愤怒并非源于经济问题,而是源于世人的看法,即华盛顿虽然远离小城镇,但却威胁到了小城镇的社会结构。
除了简单勾勒了美国的中心地带外,本书更清晰地描绘了这一重要人口将如何影响国家的政治未来。
作者:乐阳
编辑:于颖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