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世界全球化进程受阻、“逆全球化”当道、“世界精神”晦暗不明、人类不知何去何从。为推动欧亚学者共同合作探究黑格尔哲学如何解决人类当前困境的现实意义,“欧亚第一届国际黑格尔论坛:黑格尔实践哲学中的行动与正义”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德国耶拿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日本一桥大学、韩国明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的20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
关于黑格尔的正义理论。
来自索邦巴黎一大哲学系的让-弗朗索瓦·科维纲教授指出,黑格尔在《法哲学》中实际地使用“正义”概念是不多的,主要体现在“抽象法”和“司法”环节。在这些地方,“正义”概念的使用更多是在否定的意义上,主要是通过“惩罚”来消除“不法”,是从不法到合法状态的实现。德国耶拿大学的克劳斯·菲威克发表题为“黑格尔论不断增大的贫富鸿沟作为现代性中最大的正义难题”的报告并指出,黑格尔对贫穷与富裕的主题,即市民社会的根本难题给予了恰当和特别的关注,认为如何救济穷人、消除贫困是一个在市民社会的层次上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变的问题,但人们应注意到作为伦理现实的国家,对个人和社会应该且必须承担的责任,由此即可对相应问题予以回应。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汝伦教授发表题为“黑格尔是一个实践哲学家么?”的报告,对非逻辑学化的、即非形上学的黑格尔研究提出强烈质疑,间接地构成了对上述两位强调黑格尔哲学“现实性”之观念的挑战,因而引发出第一个环节中关于如何理解黑格尔,如何理解其哲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及哲学究竟是“改造世界”还是“理解世界”的激烈争论。
复旦大学邓安庆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国家与正义——兼批霍耐特的黑格尔再现实化策略”,邓安庆不满于霍耐特“别开国家”,把黑格尔的正义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分析的正义论”的做法,对霍耐特的黑格尔法哲学“再现实化”路径进行了批判,认为他的这一做法完全偏离了黑格尔,对黑格尔原本的哲学实施了两次“降价”:一是把黑格尔的“实体形而上学”降价为“主体间的后形而上学”,二是把伦理理念的“理性标准”降价为主体间的“合理性标准”,通过这种减价来迎合当代的反形而上学潮流,不但不会达到他想要把黑格尔的正义理论纳入当代政治哲学主流话语中的效果,反而因其偏离黑格尔法哲学太远,使得黑格尔正义理论的思想不可能有现实化的可能。邓安庆对霍耐特的批评得到了菲威克的赞同,但科维纲教授则似乎想要为霍耐特辩护,指出霍耐特确实是说过,如果我们完全遵循黑格尔逻辑学的论证结构,那么就会导致其中基于逻辑学的精神本体论概念完全不可理解,但是,霍耐特并未说明,我们为什么会不理解。
关于黑格尔的行动理论。
来自日本一桥大学的大河内泰树教授发表题为“行动与伦理生活:第二自然与黑格尔对主体性的根本修正”,他指出,单纯依靠“道德”章节阐明黑格尔的行动理论是不充分的,其中还需要涉及伦理概念的重新把握,我们应当从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理解“行动”,从而帮助我们修正对黑格尔主体性的理解。来自韩国延世大学的郑大圣教授发表题为“新自由主义中‘自由之痛”的出路——论黑格尔客观精神哲学中‘社会自由’概念”的报告,他主要批评了新自由主义对黑格尔的理解方式,指出他们的理解仍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理解,而黑格尔把国家理解为是对自由主义的扬弃。我们所处的市场经济化时代,需要以“社会自由”对抗“经济自由”。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发表题为“黑格尔论国家与宗教——对1820年版黑格尔法哲学第270节的解读”的报告指出,黑格尔的国家观与其讨论的“政治情绪”相关,现代国家需要通过“政治情绪”来妥善处理宗教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法哲学》第270节的论证结构做出了清晰的解读。四川大学丁三东副教授在题为“复杂世界中的行动:黑格尔行动构想的政治哲学意的”报告中指出,不同于康德关于行动的因果性刻画,黑格尔关于行动之“故意”的描述有其形式、内容上的不同意涵,行动者只是怀有某个“被他意识到的意图”在复杂世界中行动,从而造成不确定和不定限的后果。
作者:杨丽 韩瑀
编辑:周俊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