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现学习成果互认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国内首家省市级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上海市学分银行已为上海全市约20%的常住人口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已逾490万个,相当于每五人就有一人开户。目前,全行积累各类学习成果超过9400万条,在各类教育之间累计学分转换的人数也超10万人。
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十周年发展研讨会上,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贾炜发布了上海市学分银行2.0时代将要拓展的五大应用场景,以此发挥学分银行促进终身学习的价值意义,助力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与发展。
构建市民“一人一档”
2021年,上海市学分银行为拓展个人学习账户的使用和推广,打造“上海市民个人学习账户(申学码)”支付宝小程序。通过使用“申学码”,学习者可以实现上课、听讲座、参观场馆等场景的签到打卡,方便及时记录各类学习活动。基于此功能,上海市学分银行将以建立全纳的个人学习账户为目标,多条线、全覆盖地记录学习者各类学习成果,最终形成市民“一人一档”。
使用“申学码”,可以在多场景将学习成果进行打卡记录,例如:青少年可打卡记录参与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学习场馆学习的情况,以及参与社区综合素养培育课程学习成果。大学生可打卡记录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类学习成果,真实展现大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在岗职工可打卡记录参与各类培训项目的情况,实现在岗员工非学历学习成果的存入。市民可打卡记录市民参与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参加的志愿者专题培训、志愿服务时长等;以及市民参与社会学习点、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的人文行走等素养类学习成果。
助力大学生求职就业
为解决高校大学生求职应聘时在不同平台反复提交相同证明材料的难题,上海市学分银行将依托数字化平台优势,将求职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学习成果数据进行认证,打造基于学分银行的可信的大学生个人数字化简历。同时,上海市学分银行将对存储的大学生学习成果数据进行分析,制定数据标签,根据每位大学生的学习方向与就业需求,向大学生定向推荐合适的工作岗位列表,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效率和求职成功率。
目前,上海市学分银行已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First Job平台进行了对接,并完成高校大学生就业数字化简历投递平台的研发。此外,还与上海市7所试点高校达成合作共识。上海市学分银行将在试点高校基础上进行推广,为更多大学生就业助力。
规划学习者终身学习
自2012年成立以来,上海市学分银行已为全市约20%的常住人口建立个人学习档案逾490万个,积累各类学习成果超9400万条,在各类教育间累计学分转换人数超10万人。针对学分银行平台数据类型多,数量大、关联性强、数据结果复杂等特点,上海市学分银行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数据的分析与捕捉,精准对接学习者需求,更好地助力全民终身学习。
上海市学分银行将深入挖掘每位学习者的学习喜好、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学习轨迹等信息,构建学习者个人学习画像,展现学习者的终身学习特点与能力。同时根据画像特点,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有力支撑其未来的学习与职业规划。如开展对内推荐,即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情况咨询与学习资源推送,明确下一阶段学习内容和方向;还可开展对外推荐,将学习者个人学习画像推送给高校与企业,精准匹配未来升学与就业方向。
提升老年人精神生活品质
上海市学分银行践行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一直致力于研究构建终身教育学习者激励机制,以期更好地激发每一位老年人的学习动机,满足老年人终身学习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促进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
为此,上海市学分银行探索建立了市民终身学习积分制度和学习者激励规则,引入电子徽章、学习排行榜等精神激励内容,搭建了积分兑换平台,助推积分兑换权益升级。同时,拓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素养类课程推荐、搭建社交平台、兑换学习用品或荣誉等服务。2022年下半年,上海市学分银行在部分社区学校开展了第一轮的激励试点工作,后期将开展更大范围激励活动。
促进人才跨区域流动
为更好地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呼应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要求,上海市学分银行牵头建立和推进长三角学分银行建设和运行,满足长三角区域学习者的终身学习需求。
针对长三角地区跨区域人才流动频繁、学习者终身学习需求日益增长的现实,长三角学分银行制定长三角地区通用共享的8个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标准和社区(老年)教育课程认证标准。长三角学分银行通过与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的对接,为区域学习者提供综合信息查询、个人数据查询、统一身份认证等服务,实现地区学分银行与长三角学分银行的数据对接与同步。长三角学分银行将继续推进一市三省终身教育成果的互认互通,减少跨区域学习者学习时间与成本,促进区域应用型人才的流通。长三角学分银行的建设经验与成果,将为国家学分银行的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王星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