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落地后,崇明区教育局意识到,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加法”。“加”的是学校优质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高效的服务能力,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校内课后服务,满足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需求。
为此,崇明区充分发掘校内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生长点”,在管理上把握好“十个关口”:整体上要把握好“计划关”“制度关”“师资关”和“考核关”,作业辅导板块要把握好“设计关”“统筹关”“日清关”,综合素质活动板块要把握好“需求关”“组织关”和“精品关”。全区整合资源,按学生需求提供课后服务,打造“设计精心、内容用心、服务贴心、看护暖心、百姓称心”的“五心”课后服务。
据悉,崇明区有4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总数约2.6万人。眼下,全区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应留尽留”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占比100%,其中每周五天每天均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占比99%以上,100%的义务教育学校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
让课后服务切实发挥效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据悉,崇明区每周参与课后服务的专任教师达到94.5%,为学生提供作业辅导、课外阅读以及体育、科技、艺术、劳动安全实训等各类素质教育活动。所有学校在确保满足“5+2”服务时间要求的基础上,开设面对有需求的学生的晨间爱心看护服务和17:30-18:10的学生延时看护;部分初中学校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试点在工作日晚上开设自习班,参加夜自习学生占比8.5%左右。
崇明区教育局副局长黄乃华表示,课堂教学依然是落实“双减”的“压舱石”,要始终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一源头要素和关键环节,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放在突出的位置。提升教学质量,要让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更坚实,课后服务这个新阵地更给力、更出彩,使两者能够相得益彰,齐头并进。
“乡土文化”凸显课后服务“精品关”,
点单式配送把好学生成长“需求关”
对花调、倚栏杆调、采茶调、东沙调、白鱼号子……在崇明区裕安小学,学生们对这些山歌曲调耳熟能详。课后服务时段,裕安小学音乐老师秦国君亮开嗓子唱了一首《纺纱娘》,优美婉转的崇明山歌萦绕在师生们耳边,这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东海瀛洲’说的就是崇明,瀛洲古调就是发源于崇明岛的琵琶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北派琵琶的刚劲雄伟,又有南派琵琶的优美柔和……”放学铃声响起,崇明区竞存小学的学生们围绕在指导教师陈忠信周围,饶有兴趣地一边看他演示瀛洲古调的弹奏技巧,一边讲解瀛洲古调的知识。
结合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和区域特色,崇明区在“双减”背景下,将本土特色课程融入课后服务,增强了师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一部“动车”,满载“项目”驶入学校,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双减”后的第一个学期,崇明区教育局依托市级课题“创玩项目课程化实施的区域行动研究”,为学校提供80多个体验性、综合性活动,供学生自由选择。
下午3点半,建设小学一至五年级共计140多名学生,分别来到操场、教室,参与“创玩动车”项目活动。根据学生们的点单选择,此次项目组共为建设小学配送了“风火轮滚铁环”“机甲战车”“方形巴克球”等11个项目。三年级的杨若琪一口气参与了“热缩小挂件”“AI地球仪”等项目,不过热爱美术的她最中意的项目还是“油纸伞DIY”,作品还能带回家,成就感十足。
“创玩动车”每个活动项目都配有专门的志愿者协助学生现场探索、制作、游戏,完成活动后,学生还可以通过胸前的电子牌进行项目打卡,并对活动的开展、感兴趣程度进行打分。对于参与度高、学生普遍欢迎的活动,创玩动车项目将予以保留,并将课程进一步延伸至课后、社区及家庭。
“双减”后,崇明各学校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创玩动车进校园”项目,旨在缓解学校活动资源匮乏的问题。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为学校提供前沿科技类、热点运动类、非遗文化类、艺术创作类等体验性、综合性的活动菜单目录,丰富学生的课后服务内容。目前,项目覆盖全区21所小学、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1所特殊教育学校。
崇明区建设小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陈怡说:“‘创玩活动’走进学校,充实了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如今,放学后3点半到5点半之间,作为基层学校,由教育局配送的‘创玩动车’活动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对学校课后服务是非常有益的补充。”
擦亮学校特色盘活区域资源,
课后服务把好“设计关”
观察小豆荚的成长,撰写成长日记;施肥浇水,体验艰辛的的劳动过程;观察瓜果颜色变化,探究生物成长的规律;统计分析着植株长高的数据;呵护培育着农场的每一株花花草草……崇明区圆沙小学一幢楼宇的屋顶,出现了一个“空中农场”。除了多肉等盆栽植物,还有刚种下的各种农作物幼苗,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菜园里一派盎然生机,满眼皆是绿意。“空中农场”课后服务实践,以一种别开生面的综合素养体验,为师生打开一扇教育之窗。
根据崇明区教育局的要求,中小学校要结合资源特色、师资水平、学生发展需求、教育工作现状等,系统思考和梳理各类资源,做好课后服务的顶层设计。
“‘双减’不是简单的减作业、减负担,更在于追求学生学习质量、身心健康及综合素养的‘绿色提升’。”圆沙小学校长陆卫东介绍说,圆沙小学整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将学校“空中农场”进行生态化建设,施行挂牌化管理,推行课程化打造,以多彩的“空中农场”,助力课后服务品质提升。
如今,崇明区长兴镇青保办“阳光倾城”工作室也已经正式落户“空中农场”,将向农场赠送花草苗木,并定期派志愿者辅导学生开展活动,这将能为孩子们的劳动教育和课后学习,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与支持。工作室志愿者将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指导,让“空中农场”成为学生们成长的乐园。
课后服务时段,堡镇第二小学的李老师走进了崇明区东门小学课后服务的教室,“跨校”教授学生们关于扎染的知识,并手把手指导学生制作各类卡通书签。“我做了一个小鸭书签,小鸭在放入加热器时不小心弄歪了,变成了一个波浪鸭,有趣极了!真是一节生动有趣的非遗课啊!”活动结束后,几名小学生唧唧喳喳地说道。
在课后服务中传习非遗,给东门小学的学生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开出了一朵传统文化之花。学校依托崇明区非遗传习联盟共同体平台,借助校外专业指导教师资源充实了学校课后服务,东门小学三个校区1352个孩子分34场体验了灶文化、竹文化、扎染、崇明山歌、瀛洲古调等非遗系列特色课程,让崇明非遗传习项目真正灵动起来。学校还依托崇明美术馆设置的“艺术场馆现场教学支持计划”,以少儿美育为重心开展了一系列版画教学活动。通过线上的自主学习,线下老师专业教学实操,聆听艺术大师班等活动,帮助学生们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30多幅学生版画作品参加了崇明美术馆组织的线上版画展览。
竞存小学充分利用新河镇“民乐之乡”的地域优势,引进社区民乐优质师资,充实学校民乐特色社团的建设。聘请朱克瑞担任笛子、扬琴社团指导老师,聘请陈忠信担任非遗传承项目——瀛洲古调的指导老师。他们每周两次到校,与学校艺术教师共同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近几年,学校所处的新河镇正着力打造足球小镇,学校又借力这一丰富资源,与富盛开发区戎灏足球俱乐部达成共识,合作签约,开展培训。目前,学校一支中高年级学生足球队利用每周一下午课后服务时间赴富盛足球基地由专业教练带教训练,一支一年级学生足球队每周四傍晚由专业教练进校指导。
各类资源的有效融合,特色社团的倾情打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践行着“让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明天在这里奠基”的办学理念。
平衡各科作业总量做好“统筹关”,
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把好“日清关”
作业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崇明区教育局要求,各学校课后作业辅导,应有专人负责统筹协调,平衡单学科作业量和作业总量,检测好作业布置的质量,协调好作业的公示制度,统筹好教师进班辅导的时间和空间。此外,教师要利用面批、集中辅导、个别辅导等形式,把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尽可能的当天解决,对于需要补缺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作业辅导的时间和机会。
东门中学八年级学生宋星瑶惊喜地发现,“双减”后的家庭作业多了许多“趣味”。例如,语文学科作业设计中加一点“童趣”。整本书阅读原本会让学生觉得有些艰深,对此,教师根据文本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制作“仙魔卡”“画旅游线路图”“写课本剧、演课本剧”等形式,让作业不枯燥。校长王建兵说,课后服务分为两个时段,最晚至17:40结束:“为落实好‘双减’政策,学校希望让作业的适切性更强、更有趣、更开放,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此外,崇明不少学校还对课后服务“5+2”的“2”进行了精细化分割,将2小时的课后服务时间最高效地利用起来。比如,今年新启用的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附属崇明区江帆中学将课后服务2小时划分为三个时间段,即40分钟小初衔接辅导、40分钟师生答疑解惑、40分钟习惯养成活动,让预备班的孩子快速适应中学的学习节奏。
崇明区西门小学根据学段和学科特点以及学生需求,将“学习+自主”时刻再细化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15:30-16:10,一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丰富的社团活动,由综合学科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三四五年级学生享受个性化的语数英作业辅导;第二时段16:20-17:00,一至五年级的学生均可自主参加校级社团活动,如玛雅射箭、阳光足球、哆来咪鼓号、机器人等,也可以在教室里自主学习,学科教师会适时开展差异化的分层辅导,也会对学生的问题答疑解惑,既保障绝大部分学生“吃得饱”,也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值得一提的是,崇明区推行“学科教师组合答疑教室”,为学生随时提供个性化作业辅导。在崇明区大新中学,每个教室前面挂着一本《作业公示本》,公式了作业内容、作业时长等,班级学习委员在各科老师完成填写后,算出书面作业总时长,交给班主任签字。班主任在确保每天书面作业不超过90分钟的原则下,及时协调统筹好作业安排。
课后辅导时间,九年级的陈同学做完作业后第一时间交给了数学老师进行面批,数学老师认真批阅了陈同学的作业,对其存在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进行了一对一的辅导,又布置了相同类型的题目让其巩固。完成作业后,陈同学还将作为“小老师”辅导同组同学,进一步加固了自己所学的知识。近两年,大新中学组织开发了语、数、英、物、化等学科校本作业,杨老师在教完“整数和整除的意义”后,基于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布置了A、B、C三个层次的作业。通过分层作业的布置,让学有困难的孩子能够完成基础性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孩子能够往上跳一跳完成综合拓展题,从而提升不同层次孩子的学业水平。
看护暖心,“早晚”延时服务更显人文关怀
在崇明,不少农村中小学生父母一早要赶到镇区、城区上班,因此家长早早地就顺便把学生送到学校,如何安排好这些学生的晨间时光?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区内各校结合崇明地域特点、学生和家长需求,开设早晚延伸服务,体现人文关怀。大多数学校在确保满足“5+2”服务时间要求的基础上,开设晨间延伸服务。
如,在崇明区正大中学,课后服务第一个时间段则是早上6:45—8:00,贴心的晨间延伸服务,解决家长早班送学生早到校问题。6:45—7:30,阅览室工作人员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提供自主阅读场地和晨间自习服务。7:30—8:00,不同学科教师将会为早到学生提供个别化的作业辅导,让学生能够在安静、有序的环境当中开展自主学习。
为满足部分家庭的切实需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有需求的学生开设17:30-18:10的延时服务。同时,部分初中学校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在工作日晚上开设自习班,安排学科教师轮值,给学生提供答疑解惑服务。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在课后服务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晚托延伸服务,称为“自律时间”。小学部以安全看护、自主作业、自主阅读、教师答疑为主,兼顾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做到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中学部的“自律时间”则是针对住宿生和有需求的走读生提供的两节夜自习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申请,并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校长陈丽萍介绍说,学校为夜自习建设了一支以任课教师为主力,宿管阿姨为辅助的值班队伍,设置了亲子通话时间、荣誉自习室以及党员爱心屋等,既有与家长沟通、与老师互动的温馨,也有对自我成长的自律坚守。夜自习结束之后,住宿值班老师和宿管阿姨一起巡视宿舍,以确保每个住宿生安全回到宿舍并熄灯入睡。
崇明区庙镇学校是一所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该校也为寄宿生和需要夜自习服务的学生提供晚间辅导服务,开展个性化、差异化辅导。在确保学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适当的阅读拓展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
课后服务贴心,安全规范把好“制度关”
参与课后服务,家长们首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安全问题。为此,崇明区教育局严密构建课后服务校园安全网。
课后服务时间段结束之后,庙镇学校小学部学生由当值老师护送到学校门口,送到家长跟前,为学生保驾护航,做到家校“无缝衔接”。13名九年级学生的家与学校距离较远,学校安排校车专程早晚接送,每天有一名党员教师义务随车陪伴,并根据防疫要求做好每日消毒、测温等相关工作。
据悉,崇明区教育局充分考虑学生交通实际困难,提出配备校车的学校须确保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需求,校车发车原则上不得早于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学校要充分考虑乘坐公交车学生的需求,要根据乡村公交车班次少的实际情况,允许学生提前离校的申请。
此外,庙镇学校还安排安全专管员适时组织开展寄宿生的晚间消防逃生应急疏散演练,以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校时间延长了,学生“肚子饿”的问题如何解决?区教育局允许学生自带独立包装且不容易变质的食品,由班级统一管理并统一安排食用时间。实施以来,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如每天16:30—16:40是正大中学的“小点心时间”,解决学生肚子饿的问题。学校安排学生在指定区域食用一些自带小点心,为学生补充营养和能量。
据悉,崇明区各个中小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电话沟通、实地家访等多种途径进行摸底,让“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的原则落实到每个学生家庭。同时,为更好地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引入退休教师、志愿者代表、社会专业组织、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等校外专业力量丰富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家长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崇明全区实施“5+2”课后服务以来,学生与家长的满意度均达到98%以上;学生回家作业时间得到有效控制,91%以上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长内完成作业;家长表示孩子的睡眠时间得到保障,负担减轻,孩子体育锻炼时间增加。
崇明区教育局局长龚耀飞说:“课后服务工作既有全市面上的共性,又有鲜明的崇明特色,半年多的探索实践已初见成效。今后,区教育局将继续聚焦‘双减’工作,合力推动课后服务走深走实,走进学生和家长的心坎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办好崇明百姓满意的教育。”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