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和《上海教师》编委会联合主办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师行动”学术论坛今天在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举行。论坛采用“线上+线下”形式,为全国各地的专家和老师提供了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
与会专家学者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探讨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学科基础、理论逻辑、教育价值和课程与教学论等问题以及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内容。在实践层面则从课程规划、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和管理机制等基本面,研究探讨了如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在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宏舟看来,教师面对着教育未来创新性人才的重任,因此广大教师要努力成为积极主动、有行动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反思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华东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刘金玉认为,要形成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合力,既要有开展教学观摩的交流平台,也要构建思政课教师源头培养机制以及相应的支撑保障机制。而更重要的,是要让教师发挥自身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赵鸣歧建议教师们要拓展自己的眼界,在当今交通和资讯及其发达的情况下,最远的距离已不在是地理上的远与近,而是大家手中的书本、脚下的感知以及认知。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凌晖认为, 思政课有着明确的育人目标的课程,这个目标并非知识的目标,而是育人的目标。要实现完整的育人目标,就要在认知水平上,既要让学生有记忆理解和分析,还要转变到道德判断、价值认同,更重要的是道德践行。
此外,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汪斌锋从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评价指标的原则、要素和维度进行了分析。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分析了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内涵、难点及优化路径。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崔涵冰则从一名一线思想道德与法治老师的角度,以民法典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例,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在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周增为看来,教育的对象是人,一门好的思政课,必须要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从小学到大学,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思政课教学应当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才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作为思政课老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完善自己,提升内涵,才能厚积薄发。
作者:王星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