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小学校开学的日子。“双减”政策落地后的首个新学期,注定很不一样。诸多新政策新举措,传递教育新理念新风尚,让人满怀期待,也催人思考: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生态,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还可以做些什么?
对家长来说,有一点毋庸置疑:今后如何教孩子,从教育理念到具体“手势”,都要与时俱进。
相信上海的家长已经发现,此次开学后,学校变化不少。无论是推出课后延时服务“5+2”(即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做到“小学书面作业不出校门、初中疑难作业不带回家”,还是促进优秀教师流动、实行全员导师制……随着校外培训机构“退场”,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正如不少教育界专家所言,要真正落实“双减”,我们要做好一道特殊的“加法题”。
坦率说,这道“加法题”要做好,光靠学校一方“给力”还不够。家长必须和学校在育人新理念上达成共识,在育儿“手势”上同向同行。
怎么正确看待“双减”?对家长来说,眼下,应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其实,除了关注“双减”给学校“小环境”带去的具体变化,更应洞察其背后传递的教育发展“大势”:促进孩子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更多宏观层面的政策正在叠加、形成强大的“组合拳”效应。
比如教育部对“五项管理”工作的督导。对中小学学生的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的管理,每个切口看似很小,实则是可以撬动教育生态转变的大改革,是“双减”工作的具体抓手。要看到,“五项管理”的每一项都需要家校合作。就拿孩子的作业来说,最怕的就是学校在拼命为孩子作业减负,而家长却在家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增负,为教育改革的推进平添阻力。
今年开学前夕,一些和青少年成长相关的“外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比如,针对一些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受到“饭圈文化”负面影响等,国家层面已出台政策进行规范,致力于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互联网环境。如今的00后、10后都是互联网“原住民”,如何教会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的优势,更好激发学习兴趣,而不是被网络“反噬”?家长在履行监护责任的同时,也要深度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
为孩子健康成长护航,在做好“双减”政策落地后一道道“加法题”的同时,家校还要合力做好这道“思考题”。
作者:樊丽萍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