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面试如何准备?大学教授告诉你秘诀!”今年4月7日,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特聘教授邱夷平在B站发布了第一条视频,短短十天收获2.1万粉丝,迄今播放量已逾50万;
在抖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戴建业的粉丝数超过537万,其中一条谈李白的视频点赞超182万,收获4.1万条评论,有粉丝追着要求“戴老师发完整版”;
在新一季辩论综艺《奇葩说》里,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教授刘擎的“说话之道”吸粉无数,网友感慨“看似高深的哲学原来可以如此贴近现实”……
如今,高校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网络平台和综艺中惊艳“出圈”,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学者“出圈”何以备受关注?或许可以从网友的评论中洞悉一二:教授们不仅将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研究“做”成了热闹的“大排档”,让更多人得以亲近并引发共鸣,还拓宽了诸多青年学子的课堂,以最硬核内容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或者现身说法用自身接地气的求学求职经历缓解年轻人的焦虑。
事实上,学者出圈靠的不单单是幽默和接地气的表达,更在于真才实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多位“触网”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相比真实的课堂,网络端的学生堪称指数级增长,其中不少人有着相当高的素养。学术渊博如这些大学教授,也会揣着一份压力感力求呈现高水准的内容。走上网络的过程更是学者作为教师与青年一代共情共理的过程。“和更大范围 年轻人有更多交流,也是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我们可说在双向奔赴。”一位学者的感言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直面青年困惑,大学教授走出“象牙塔”
提及为什么入驻B站,多位教授给出了一份不约而同的答案——学生的建议。
邱夷平是沪上高校学者中较早触网“出圈”者,早年就在人人网和QQ中积累了大量粉丝。近年来,常常有学生建议他去B站注册账号,“学生说,邱老师,您的课堂风格幽默生动,很适合去B站做UP主!”好奇心很强的邱夷平决定从考研面试开始,在B站首次试水,就大获成功。邱夷平在朋友圈感慨:“B站的年轻人太多了,大家的热情令我备受鼓舞!”
看似意料之外的爆火实际上早有伏笔。最先制作这条视频的动机,来源于邱夷平与学生长期交往中的观察结果。近年来,他面试了很多参加复试的考研学生,在他看来很多人完全可以表现得更好。每逢考研,就有不少学生在面试前寻求他的帮助,“学生对这个话题很关心,我觉得很有必要谈谈”。
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制作解疑答惑的视频,这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陈超入驻B站的初心。自2020年8月以来,这名80后副教授已陆续发布40余条视频,最高一条播放量达26万。视频主题多是关于研究生保送、考研复习、科研论文写作、如何保持高效学习等。
陈超介绍,他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家都很关注与学习相关的实用性技巧,但又苦于网络信息芜杂,不知道如何去伪存真。曾经有同学在和他交流学习经验后感慨:如果中学时就知道这些,或许大学期间可以做得更好。学生建议陈超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发布到B站。这对陈超产生极大的触动。
如今,每每有网友成功“上岸”(即考研成功),都会在陈超的视频中发弹幕向他表达谢意。看着这些“上岸”成功的打卡,陈超觉得很有成就感。“网络平台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作为大学老师,我想给他们分享更多知识以外的优质学习资源。”
雅俗共赏的背后,是普及性和学理性的平衡
学者“出圈”为何备受关注?陈超认为,一方面,长期以来很多人对于大学教授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譬如严肃、深沉,感觉“学者离学校之外的群体太远”;另一方面,当学者走出“课堂”通过新颖活泼的形式搭载社会热点解析硬核知识时,自己也会有诸多担心,比如,担心讲解太浅显会遭到“心灵鸡汤导师”“太俗”“追流量”等批评,或者讲解太专业,不够接地气。
不同于真实的大学课堂,当学者走向网络,他们面对的可能是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职业的观众,如何把握普及性和学理性的平衡,把看似高深的知识讲得雅俗共赏?
对于这点,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很有话讲。他的系列视频《语文名篇重读——现代文学系列》在B站一经推出便收获不俗口碑,目前播放量已超200万。令倪文尖没想到的是,原先他预计自己的观众会以大学生和语文教师为主,没想到根据B站反馈的粉丝画像,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也相当多。
在解析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评论区,不少人留言,通过倪文尖的赏析,多年以后重读《背影》,才看懂朱自清的父子情有多复杂。网友纷纷回忆自己与亲人交往的点滴,有自责也有对亲子关系的反思。倪文尖说:“虽然我的视频是文学名篇的赏析课,但是文学就是人学,通过赏析文学,观众自会感受到文学与伦理、生活之间的关系。人文学科离人民群众并不遥远,应该是人人都能懂的。”
这个观点亦在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处得到佐证。2020年,陈思和与郜元宝、张新颖三位教授携手复旦教师团队及众多作家推出了在线音频课程及书籍《中国文学课》,以深度讲解文学经典的方式,探讨当下青年关心的爱情、在路上、生活的艺术、人性深处、超越生死等重要议题。正如陈思和所言,“对于社会听众,更需要的是通过文学来激发情感,丰富人性内涵,鼓励人们对真善美自觉追求,提升人们对人生百态的澄明洞察。”
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我们需要学者理性的声音
学者“出圈”的同时,一则声音也引起不少人的反思:学术本来就不是小圈子的游戏,知识分子应当“走出校园”,直面社会大众。事实上,鼓励教师更多走近社会和公众是不少高校的传统。
邱夷平告诉记者:“到B站就是为了到青年当中去,为他们解疑答惑,同时要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最近他在酝酿新的视频主题,比如当下该不该去国外留学,如何与导师相处,如何当好本科生等话题。
在陈超看来,当下,人人皆可为博主,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但是,网络上不少青年人,甚至很多低龄学段的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他们很容易被错误的观点“带着跑”。因此,越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越需要真正的学者发出理性和专业的声音引领社会。
近来,倪文尖也常在弹幕和评论区收到粉丝的催更。倪文尖觉得颇为欣慰,“我的观众们总体素质远超预期,判断力鉴赏力也可圈可点,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很有收获。”在他看来,当代青年对文学与生活的敏感度很高,对内容更是挑剔的。群众的眼是雪亮的,优质内容才是王道,不用过度“化妆”。
在陈超看来,学习型博主中,罗翔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之一。2020年,“罗翔说刑法”获B站2020年度最高人气奖。“很多人认为罗翔的火在于他讲的故事,幽默的语言风格,但在我看来,他的视频中承载的法律精神、严谨丰厚的法律知识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作者:吴金娇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