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深刻把握 “十四五”时期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上海持续推进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贯穿大中小幼教育全过程。
金课频出、名师频现,打造思政课一体化创新“升级版”,上好伴随青少年成长全过程的这堂课,离不开上海思政学科的教研力量。
打破原先各学科段 “各自为政”的教学局限性,开启一体化的全新实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织力量,深入教学一线,结合实际教学问题,攻关思政课一体化的痛点、难点。专家和教师通过系列教研活动、专题项目研究、日常校本教研等方式,实现校内校外的交流分享,携手突破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限制,着力将思政课一体化落到实处。
联通课堂教学内容
把牢课堂主阵地,探索思政育人跨学段贯通
小学重启蒙性学习、初中重体验性学习、高中重常识性学习、中职则和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让思政课更 “落地”——上海各级各类学校把牢德育课程主阵地,老师们通过将抽象的概念融入情境化的 “体验式”教学和师生互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激发不同学龄段学生深度学习兴趣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小学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 “童心向党”是重要主题之一。在上海的一所小学,老师在上课时特意把少先队队旗带到教室,给小学生们讲解旗帜上五角星和火炬图案的寓意。随后,教室屏幕上出现了雷锋、钟南山等孩子们熟悉的英雄人物。“这位84岁的老爷爷身体很棒,他在疫情防控中做了很多贡献。”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对钟南山的认识。“他们都曾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也是每一个小朋友的榜样”“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听党话,跟党走,做党的好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心中燃起了早日加入少先队、长大为国家做贡献的热望。
在一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下一行行数字,它们背后有何深意?原来,这是脱贫攻坚过程中取得一项项实际成效。通过观看一线扶贫干部跋山涉水来到每家每户精准扶贫的工作日常,学生自发地开始了讨论,加深对“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的理解。
高中阶段,教师结合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总结提炼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
在中职院校,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向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的必备品格,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
那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取怎样的讲述方式、教学设计、引申提炼,更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只有真正走到基层去, “沉”到课堂里,这些教学难题才能在教研的过程中找到化解之法。深入学校一线观课、磨课,来自上海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多位教研员时常同听一堂课,并在课后共同指导青年教师。
在交流中,教研员们将记录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追问、分解和剖析,帮助青年教师们提炼和确定课程教学的主题,再逐个环节地推敲、优化。通过工作坊研修,大家共同实践、研讨单元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背景下的课时教学设计,体验、提炼整体教学理念下的学习策略。
目前,上海市、区两级思政课教研员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开展系列教研工作。
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自2018年起,市教研室面向全市各区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织开展横向主题序列化的市级教研、纵向专题序列化的市区校联合教研、跟踪式的蹲点教研等日常工作,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
创新思政育人路径
开门办思政,引导更多教师把讲台搬进社会大课堂
在构建思政课一体化格局下,上海坚持开门办思政,鼓励更多学校打破围墙,引导更多老师把讲台搬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大思政课”中感受理论之美。
去年11月,奉贤区曙光中学校园内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学生,他们是来自塘外中学的初中生,也是第一波“打卡”区域红色精神培育课程基地的学生。带上“特色课程体验护照”,一行人打卡了洪炉馆、光荣之路、英雄革命史等位于教学楼底楼的红色长廊以及主题教室。在 “英雄史诗——长征精神”教室内,同学们体验了由特级教师张彦斌讲解的《生死之战——血染湘江》。同学们认真聆听,不时认真记录,被长征路上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曙光中学面向全区青年学生开设的“红色精神培育”特色体验课程、学校“一馆九室一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今后,将覆盖更多来自区域内的中小学生。
在大同中学,学生们和两千多公里外的西宁果洛中学的同龄人,借助信息化教育平台同上一堂思政课。听果洛少年们亲口讲述家乡产业从无到有的变化,感受上海对口支援帮扶取得的实效;听上海学生分享采访脱贫攻坚楷模校长的经历,懂得教育帮扶对于乡村振兴的长远意义。两地的年轻学子在交流中,共同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共同思考“响应党的号召,我们如何做”。
创新思政育人形式,用好校本教研机制,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指导下,上海多所中小学校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校本教研制度。在建青实验学校,小初高不同学段强调大备课组活动,贯彻一体化研修。组内各年级的任课老师集体备课并实现资源共享,定时、定点、定内容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教研,共享教学经验,解决教学难题,让每位教 师能 了解和熟悉各年级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对于这样一所一贯制的学校而言,这样的大备课组活动也更好地做到了小初高教学的无缝衔接。在大备课组活动之后,各个年级再分头开展更加精准的小备课组活动,针对教学进度、教学重难点、学情特点开展更充分的研究。
通过探索新形式、新方法,沪上各中小学校以市展示课、集团校公开课、远程教学、学科专场特色活动等,经常开展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在研究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解决教学问题、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校本教研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专业能力,增强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
推动思政课一体化深度教研
集纳教学智慧,开展系列化、深层次、持续性的专题研究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曾面向全市教师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教师两周内至少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过程包括准备、现场活动等。活动中有话题但一般少主题、欠反思。此外,多次教研活动之间关联性不强,教师参与度较低;在以观课、评课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动中,大约有一半的教师不太愿意主动参与研究课的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等。为进一步提增教研深度,集纳教学智慧,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开展系列化、深层次、持续性的专题研究,包括指向真实问题,规划教研主题,设计系列活动,精准专业指导。
为更好地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教研员鼓励一线教师开展有明确任务驱动的课堂观察实践研究,利用区域开发的观察工具不断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并且针对教材实施中出现的困惑及问题,深化教学研究。例如,对教师相对不够熟悉的道德与法治专册教学,通过任务驱动式研究,教师们总结出讲好法治故事、学当小小律师、开展模拟法庭等教学策略,初步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在研究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撰写案例或论文,开展案例征集、论文评选活动,并将优秀案例或论文汇编成册,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用好互联网线上教研,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推动统编教材实施。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市级网络教研活动主题为“理解教材意图 道法双向渗透 实施学习活动”。100余名各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通过观摩三堂录像课教学,在课后与专家们互动点评,并在线上参与发帖谈观课感受。
持续以项目研究作为开展教研的重要策略,以项目研究提升教学质量。眼下,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与杨浦区教育学院合作的思政一体化专题项目研究,为破题跨学科、跨学段的思政育人提供了新的思路。今年,在思政课一体化视野下开启的跨学科党史学习教育,将初中、高中的思政与历史学科融合。比如,在教学中,初中历史知识可以作为高中政治学习的“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讲解高中政治必修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单元时,首先回顾初中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们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由此可见,学好初中历史知识,可以为高中政治学习打下基础,高中政治的学习又是初中学习的补充和延伸。
不止杨浦区,沪上各区围绕“单元视野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主题,申报了近二十项子项目,研究主题涉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使用、活动设计、作业设计、学习评价等方面。例如嘉定区《单元视野下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绘本材料的实践运用》、徐汇区《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与分解》、宝山区《单元视野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杨浦区《单元视野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综合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松江区《单元视野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的实施》等。目前,各区已完成项目汇报以及案例研究。
加强关键环节研究,教研员指导学校和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做好课程实施工作;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加强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方式。
针对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基于深度研修和项目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积极开展《上海市学科教材教法研训一体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研究。2018年年底,围绕教学目标设定、单元活动设计与实施、教学情境的选择与使用、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完成了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4个课程模块的开发、录制和上线。2019年秋季学期,进一步开发完成初中法治教育教学方法的相关模块课程。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开发完成基于核心素养的教材主旨分析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2个课程模块,开发完成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基于核心素养的必修2教材教法研训课程4个模块。
加强教师育德能力,共同种好育人“责任田”
“抓住关键,开展参与式、互动式深度研修”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持续推进系列研修” “思政一体化需要大中小学联合攻关”……围绕一线教学中的问题,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多位专家不断升级教研实践,展开深度思考。尤其是他们围绕统编教材推进使用中的关键问题发表的真知灼见,将为接下来的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提供借鉴和启发。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关月梅——
开展单元视野下主题教育研究
单元视野下的主题教育研究指的是,在生活化结构的框架中关注其中所包含的各教育主题的内容序列,从单元的角度进行梳理。同时,从单元内部结构的研究拓展到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单元之间关联的研究。
主题教育的实施策略包括选好切入点、做好目标衔接、选用合适教法、设计好学习活动、改善学习评价等。
首先,根据教学需要,教师选择从大主题切入或是从小主题切入,从点上实践,取得经验再向面上推开。
其次,在制定单元教育目标时,要照应分布在本册或在其他各册教材中的相同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尽量避免目标内容上有疏离或在水平上体现不出年级的层次差异。
第三,各主题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均需要用到讲授、谈话、讨论、辨析、体验、导行、操练等基本教学方法,但又各有侧重。如 “有爱心”教育主题要以情境引发思考,以活动体验领悟道理。
第四,采用活动教学的模式,以学习活动为支架,根据不同的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可有不同的侧重,也可采用综合活动形式。
第五,教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特别是对活动作业的评价,要体现不同教育主题在学习评价上的不同特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何宁——
立足课堂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学科教研从以教学交流和考试研讨为主,转变为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主题教研,并且在教研内容上不断深化,在以往的教学目标和学科能力培养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针对关键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的研究。加强教研主题的序列化、强关联和递进性,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以现场教学研讨展示的形式展示教学研究中的阶段性成果。
与此同步,我们结合实体教研,相应地开展网络主题教研活动,每期网络教研基本持续一月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教研的时间和空间,分享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学科课程与教学改进的全面开展,为宣传学科课程理念,推进规范化的课程实施创造了条件,让更多的教师获得收益。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市区校教研主题的关联性和一致性,从点上突破逐步发展到协同联动,使统编教材的理念和要求随着主题教研活动的不断推进,逐步深入到学科教师的课堂。
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员庄坚俍——
以项目研究为载体进行教材重点难点攻关
自2019年9月统编思政教材在上海正式使用以来,根据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依托项目研究进行攻关,市区联合,已经启动了4个项目攻关,个别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首先,以学科整体性项目研究为载体进行教材重点难点攻关。通过“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项目、“单元教学设计指南”项目等开展学科整体性项目研究,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编教材单元教学实施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攻关。例如,与作为国家级 “双新”示范区的杨浦区合作开展“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项目研究,聚焦大中小思政课中的学科基本观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业实施、评价方式等多方面,探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推进的重难点攻关。
其次,以学科专题性项目研究为载体进行教材重点难点攻关。通过“教材教法研训一体网络课程建设”项目、“时政简报”项目等开展学科专题性项目研究,针对统编教材单元教学推进中的重点难点、思政课堂教学中时政教学存在的难点问题等进行集中攻关。例如,与青浦区合作开展“时政简报”项目,聚焦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开展时政教学的问题,定期提供时政简报,助力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均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