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颗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孕育和关爱着多姿多彩的生命。
世界地球日是什么?
世界地球日(The World Earth Day) 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地球日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于1970年发起。现今,地球日的庆祝活动已发展至全球192个国家,每年有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今年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自4月19日开始至4月25日结束。
关于地球的10个冷知识
地球的英语“Earth”这个词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语(古英语)里的“Erda”,意思是“地面”“土壤”。虽然名字叫“地面”,地球表面却有71%被水覆盖。
地球的质量为5.975×10^24千克。时至今日,它还在不断吸积宇宙空间的彗星、陨石、宇宙尘埃和星际分子等物质。据专家估算,地球每年大约可获得10万吨的星际物质,其中宇宙尘埃就达23430吨。所以,地球每年都长胖一点点。
从46亿年前地球从一片混沌中诞生以来,共有超过1万亿种生物在其上生息繁衍。现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活物?到门口小花园,用勺子挖一勺土,那里面“生活”的有机生命体就比地球上人类的数量还要多。
大约6.2亿年前,地球的一天只有21.9小时。可见地球的自转速度是在逐渐变慢的,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幅度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只有每100年70毫秒,所以想要地球的一天多出1小时,还要再等1亿年。
在历史上,地球上发生过多次磁极倒转,北变南,南变北,最近的一次是在78万年前。有科学家怀疑,地球磁极倒转曾是古代生物灭绝的原因。
我们的地球能在宇宙中安然生存,要感谢木星。木星体积大、质量大、自转快,引力也比一般行星大,原本飞向地球的陨石都被木星所吸引,纷纷撞向它。
地球是目前唯一已知具有板块构造的行星。7个巨大的板块正在向不同方向移动,塑造了地球上千变万化的地质特征。别看每年也就移动1-10厘米,全球范围内的碳循环就靠这每年几厘米了,这样才能防止地球过热。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古至今从未停止,不过,随着人造卫星、空间站的升空,太空垃圾也越来越多。2014年,一份NASA数据说,地球上空飘着2600颗失效但在轨的卫星,数量是正在工作卫星的两倍。美国太空监测网络统计,10厘米以上在轨物体2.6万件,1-10厘米的过5万件,它们绝大部分是太空垃圾。
地球上97%的水是咸水,剩下3%的淡水中,有70%在极地结成冰块,其余的大部分在土壤中,或是人类难以汲取的深层地底中。
大约3亿年前,地球上几乎所有土地都是一个整体。在侏罗纪时期,泛古陆分裂成两个大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分裂推移成现在的样子。
告诉孩子保护地球可以这样做:
01 绿色出行,减少排放
“世界地球日”这天,我们出行可以尽量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者走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大家也可以多去户外骑车、健步走等,既锻炼了身体,放松了身心,也降低了能耗。
02 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在现在互联网时代,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电,手机、电脑、电视……都免不了耗电。没电的生活真得难以想象。
那在这种对电依赖性极强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节约用电呢?
· 外出可以要把大部分家居设备关掉,很多电器如电视机和电脑的“待机”模式,其实并不省电。如果短时间内(半小时内)不再需要使用这些电器,应该及时它们完全关掉。
· 在家时合理布置室内光源,让自然光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不需要开灯的地方及时关掉,这样既能保护视力又能节约电能。
03 合理用纸,杜绝浪费
大家都知道日常工作、生活中,纸张的消耗惊人。
在纸巾的选择上面,可以尽量选择竹浆纸巾,这样能很大程度的减少树木的砍伐。我们平常打印使用的纸张,打印文件时可以选择双面;用过的纸张也可以反面利用。
04 减少使用塑料进行垃圾分类
塑料对土壤的污染不言而喻,不仅难以降解,若被焚烧,也容易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保护地球环境,我们应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出门逛街、逛超市可以常备布兜或可重复利用的购物袋。
同时,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的东西(如一次性碗、筷、杯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们也要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将废弃物分流处理。
能够节约垃圾处理费用,延长焚烧发电厂和填埋场的使用年限,节约土地资源的使用。
守护地球,需要我们每个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善待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从现在就做起!
老师和家长们,
今天请告诉孩子: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
我们应该学会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只有一个地球,
让我们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综合自中国教育报、中国国家地理、自然资源部官网、央视新闻、百度等 图丨本报资料图片,摄影:叶辰亮、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