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数学教育界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将于7月11日首度在中国(上海)举行。以主持“青浦实验”而闻名的上海数学教师顾泠沅,将成为继华罗庚之后第二个在该会议上作大会报告的中国人。
40年前的“青浦实验”,沪上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但人们未必了解,这些年,我们的实验和改革之路一直在延续。”接受记者采访时,顾泠沅“剧透”,这次大会报告上,他将把自己潜心研究多年的教育改革实验成果、难点及感悟,和盘托出。
为了掌握课堂里的一手实验数据,已经77岁的他,最近半年里还往30公里外的青浦区实验中学连续跑了16次。旁人不解,都一把年纪了为何还要如此折腾?顾泠沅的回答却很淡定:“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没有捷径可走。远离急近的功利,才能找到教育改革的根由所在。”
顾泠沅的三位“人生导师”——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新中国教育学重要奠基人刘佛年以及教育家吕型伟,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正是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之下,从农村起步的普通教师,到成功主持“青浦实验”向全国中小学推广,再到如今年近八旬依旧奔忙在教育改革前沿,顾泠沅不断坚定着扎根教育第一线的信念。这位师者的初心,始终离不开学校和课堂。
跨越近半个世纪,“青浦实验”硕果累累
上世纪60年代,当顾泠沅怀揣报国梦、以江苏省高分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时,他未曾想到,自己工作的起点,是建在上海市郊青浦一座尼姑庵旧址里的小学校。1977年,听闻高考恢复在即,当时已是青浦县数学教研员的顾泠沅组织了一次全县高中毕业生参加的数学统考。一共4373名考生,最简单的题目是小学四则运算等,结果平均分仅11.1分,零分比率高达23.5%。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低分,顾泠沅写下一份青浦县数学教育质量的情况报告,想尽办法送到各级领导案头。“当时青浦教育局局长看过之后找到我,问愿不愿意一起改变现状?我说,‘当然愿意’,并当场立下用10年时间将青浦数学成绩提升到全市平均水平以上的‘军令状’。”顾泠沅回忆。
“青浦实验”就这样开始了。十年之后,成绩单出炉。青浦初中毕业生的数学成绩合格率由1979年的16%上升为1986年的85%(全市为68%)。1992年,“青浦实验”被当时的国家教委定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成果。
此后的30多年间,顾泠沅团队采用因子分析技术,先后在1990年、2007年、2018年对青浦区8年级学生开展全样本的数学认知能力的测量与研究,每次测量的学生数量在三四千人,共积累了84万条标准数据。如今,顾泠沅的教学日记已足足记满了180多本。顾泠沅以及“青浦实验”团队坚守近半个世纪的教育改革实验,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助益。
三位导师信念指引,坚定扎根教育一线的决心
教师,是民族振兴跑道上代代相传的接棒人。回首自己的从教生涯,身为党员教师的顾泠沅最感慨的,是榜样的力量。三位人生导师就是身边的榜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他明白身为一名党员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大处着眼,是为国为民为事业,小处着手,是尽责尽心尽精力。”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是顾泠沅的大学老师,“严”字当头的苏步青经常告诫学生,搞学问要通透明白,切忌一知半解。“苏老那时经常来给我们开讲座。我记得他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们都要好好锻炼身体,将来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于是我们每天一大早就起来跑步,全班有1/6的人坚持洗冷水澡。到今年我已经‘健康工作’ 54年了。”顾泠沅回忆。
1986年,为培养一线教育家,教育部提议顾泠沅去师范大学硕博连读。
作为新中国教育学重要奠基人的刘佛年校长,专门在华东师大组建了七人小组指导顾泠沅完成了教育基本理论的博士学业。初夏的某天,刘佛年与顾泠沅“拉家常”的一段话让顾泠沅至今难忘:“刘校长说,无论中外,中小学教师积累的经验很多,可说是‘汗牛充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凡是没有作出理性概括的,往往只能热闹了一阵子,开了花不结果,成了‘过眼云烟’。而新来的教师又要从头开始摸索,这其实是极大的浪费。”破解这一困境,办法是什么?刘佛年给顾泠沅的建议是两点:一是理论工作者深入到中小学去,二是中小学教师都能做些教学研究工作,开花还须结果。
顾泠沅的第三位“人生导师”,是有着70余年从教经历的教育家吕型伟。顾泠沅曾跟随并协助他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遍及全国13个省市,持续了5个五年规划。跟随吕老28年,顾泠沅最感动的,莫过于吕老在生命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跟顾泠沅说起惦念着的各地基础学校。
顾泠沅感慨,三位导师身上的三种精神,正是教育改革所需要的。“教师的工作与做人、做事、做学问相通,为学清清楚楚,做人明明白白,少一点浮躁与急功近利,创一片明白致远的净土,报社会以为人师表的德行。”
为师之道,不在乎名而在于“明”
在顾泠沅眼中,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而教师应该是“最有权威的未来学家”。如若将未来分为两半,一半是今天的延续,另一半就要靠理智雕琢。因此,在多年教育改革实践中,顾泠沅努力学习不少优秀教师同行的教育经验:“只要听说哪个学校有老师教得好,我就带着团队一头扎到他的课堂里去。”
顾泠沅曾和他的团队,通过深度访谈、视频分析等方式,采集了江苏、浙江、上海等地120位名师的成长素材,建档立案,分类求其共同点。结果他们发现,这些名师竟都有着几近相似的成长经验。他以人民教育家于漪为例:“上世纪80年代,我对于漪老师进行访谈后记录下她当时的原生态经验,概括说来就是‘一篇课文,三次备课,坚持三年,必成名师’。”
顾泠沅相信,为师之道,不在乎名,而在于“明”——当一名教师没有比这更深奥的道理。那么,如何才能成为“明师”?顾泠沅结合自己的从教生涯,也为更多年轻的党员教师提出建议:事事考虑“领先现状一小步”,把目光看到明天。不要止步于现状,不要好高骛远,就能“积跬步以成千里”。
人物小传
顾泠沅,1944年出生,江苏吴江人。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荣誉教授,青浦教师进修学院名誉院长。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在上海青浦主持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数十年的后续研究,根据当地教育实际,有效地提高了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曾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者:王星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