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毕业生面临空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但4361名2020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安排‘一个也不能少’”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在6月24日举行的华东政法大学2020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说。
叶青用三句话、三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寄语毕业生要学会苦中作乐、苦海乐游。身处环境之中,要融入不要偏激,在规则的束缚下享受自由的快乐。学会在规则框架下将所经历的痛苦转化为积极的人生。面对自我,要奋进不要抱怨,在持续孜孜以求、抑或是求而不得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他希望2020届华政人要“狠狠地幸福下去”,不辜负经历过的过往。
毕业留言板、微信互动墙,云典礼更热闹
今年华政的毕业典礼在松江校区富田体育馆举行,采取线下线上结合方式,通过官方抖音和上海市教育云直播平台全程直播。
典礼开始前,播放了毕业季特制短片和毕业原创歌曲MV。学校在场外制作了“毕业留言板”,让毕业生抒发毕业感想,分享点滴感动。现场还特别开通了微信互动墙,让未能亲临现场的毕业生、家长等在第一时间分享毕业生的激动与喜悦。
“从大一到大四,我一点点把宿舍填满,如今又一点点把它搬空。一来一去,留给华政的是关于我的青春,留给我的是关于她的记忆。凡我在处,皆为华政……”2020届传播学院毕业生万留洋感慨道。
“广富林畔,人杰地灵。学而致知,用而笃行。师以鸿儒,德清法明。今日一别,山高水平。”本科毕业生代表、外语学院1639班郎玥感恩母校教会她的一切,表示用最坚定的信念,扛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留学生代表、意大利籍法律硕士毕业生萝拉提到,七百多年前,她的同胞马可波罗沿着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到过富庶美丽的松江。两年来,她听着韬奋楼的钟声,在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下走进法律殿堂。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来袭,学校给予她们这些异乡人最大的善意和温暖;而她的故乡也得到中国朋友的热情帮助。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潮起潮落,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博士毕业生代表、法律学院崔梦豪祝愿母校学术百花齐放。
学校向毕业生们赠送了特制的华政“HEALTHY”七彩纸雕灯,7种颜色的纸雕灯象征健康快乐,代表了母校祝愿毕业生喜乐平安、自强不息、践行梦想,奔赴色彩斑斓的未来。
今年,学校有6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将奔赴云南,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活动和志愿服务工作。校党委书记郭为禄代表学校为西部志愿者授旗。
2003年至今,华东政法大学共有150余名优秀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多个行业和岗位,为西部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云端毕业活动不断
由学生投票选出的心目中最佳教师献唱、穿越时空的沙画、振奋人心的防疫故事、笑中带泪的毕业茶话会……
典礼前一天晚上,学校在线举办“最好的我们”2020届云端毕业主题活动,其中90%的节目来自毕业生的精心准备。云端毕业主题活动在云犀直播平台、哔哩哔哩、抖音、微博、斗鱼、一直播等多个平台同步播出,收获26408次观看。
以下为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在2020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全文。
幸福下去,别辜负那些你所经历的痛苦!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你们的大学生涯、研途之旅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了。大学毕业是人生一个重要环节,毕业典礼更是一项重要仪式。今年是一个特殊的毕业季!首先我祝贺你们完成学业顺利毕业!今年因新冠疫情,自3月9日“线上开学”到现在,我们已有3个多月没有见面了。我想,在华政园的这几年时间里,尤其是今年以来,你们一定收获了不少的幸福记忆、感动时刻,也或多或少地初尝了一些人生的失意和痛苦,你们同意吗?
你们走入校园的这几年,伟大的祖国母亲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和幸福:从“嫦娥四号”成功登月到“天宫二号”胜利归来,从“探索一号”万米海试到登顶珠峰精确测高,从年均减贫过千万到国产航母试航,就在昨天,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我们何其有幸,一起乘上这部新时代快车,体验令人畅快淋漓的“中国速度”“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今年1月开始持续至今的新冠疫情,的确打乱了我们的新年计划和愿望设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不安定感,我敢说,在初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大多数人心里都在打鼓、在焦虑,甚至还会有些害怕。
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1月7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1月20号就疫情防控做出重要指示,全国人民战疫精神为之大振,各方抗疫力量投入“战场”,这其中也不乏我们华政人的担当——为了保证“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工”,几百位“带课达人”“网红教师”和兄弟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必须安排上!700多门次的线上优质课程,必须安排上!包括你们很多毕业生在内的全球华政人捐赠的305万余元的抗疫捐赠善款,必须安排得明明白白!75万余平方米的华政园和2万余名的华政师生,必须守护得安安全全!
华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榜样,他们没有因为遭遇疫情而怨天尤人,反而将其作为人生的一种宝贵的财富和难忘的回忆:单单在你们2020届毕业生当中,就有来自法律学院1601班的疫情辟谣专家俆奕聪同学,有进山派送防疫物资的法律学院1605班湖北籍退伍兵许波同学,有带领全家总动员、抗疫齐上阵的国际法学院1621班钱盈盈同学,有《律诗雷经天》音乐剧中雷经天的扮演者、刑事法学院林子扬同学,还有在寒冬时节顶风冒雪坚守村口、路口登记测温的法律学院1602班的章琎,经济法学院1615班的滕海波,国际法学院1616班的李妍、研1712班的苏煜,商学院1635班的朱杰,知识产权学院1659班的董佳怡,法硕中心1725班王菲、1729班王倩倩、1832班王笑笑、辛磊等一大批在疫情期间承担志愿服务工作的华政毕业生。在这里,我提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向华政的“最美逆行者”们致敬!
当然,此时我们也应该向在座的和线上的荣获2020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的李慧等148名本科生和陈煜帆等89名研究生,荣获2020届华东政法大学优秀毕业生的张美莹等263名本科生和李书琴等143名研究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经过举国上下几个月来的持续奋战,国内总体疫情已得到很好的稳控。这场疫情不仅倒逼我们树立卫生健康理念、改良生活习惯,也推动着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同时,也给今年的学生工作尤其是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空前巨大的压力。学生处的老师告诉我,这次疫情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焦虑和担忧,你们经历了史上首次“无固定期限”的寒假,很多同学居家欢度春节时的“母慈子孝”早已不再,也有不少人担心自己十几年习惯的课堂学习场景突然转移到了网上会“水土不服”,当然摆在你们2020届毕业生面前的最大困难恐怕还是就业,比如疫情之下相关行业招聘名额收窄的窘境,网上招聘信息匮乏与信息爆炸的结构性不均衡,踌躇满志却被招聘单位给出的实际薪资条件“分分钟教做人”,面对考研、考博、考公各种考而不决、时间一推再推的“灵魂拉扯”,决意“二战”却又无从下手、力不从心的左顾右盼。同学们,你们真的太难了!但是对于你们这届毕业生来说,无论现在面对什么样的忧虑和痛苦,都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顾影自怜,唯一能做的只有微笑着奋斗,快乐地奔跑,华政人只争朝夕!4361名华东政法大学2020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安排,一个也不能少!
同学们,四年前的开学典礼上,我对你们说过,“走进大学,你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今天,我还想对你们说:走出校门,你们仍要学会苦中作乐、苦海乐游。古人云:“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幸福快乐总是短暂,痛苦纠结却经常发生,如何将痛苦转化为幸福,在痛苦中寻找幸福,这一直是古今中外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论题之一。作为你们的校长、师长,在临别之际,我想用三句话、三个故事来分享我对幸福和痛苦的理解:
一是在环境之中,要融入不要偏激,在规则的束缚下享受自由的快乐。
英国法理学家、哲学家边沁对快乐、痛苦和法律规则三者关系,有过这样一段论述,在他眼中,规则的约束力是快乐和痛苦的来源,同时快乐和痛苦又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规则。作为政法大学的学生,我希望你们要学会在规则框架下将所经历的痛苦转化为积极的人生,展现对未来无限的希望和热爱,而不是被苦痛折磨得扭曲偏执,被快乐冲昏头脑变得自大躁狂,更不能为了追求个人幸福就肆意践踏规则。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我们身边优秀华政人的例子。
一个月以前,学校的官方微信号以及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都推送了一篇题目叫做《华政武汉姑娘签约“红圈所”》的文章,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转发。
文章里的主人公就是我们学校律师学院16级本科生杜珂飏同学,小杜同学大一时就读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律师梦和现实之中她迷茫过、摇摆过、反复过,但她在研究过学校转专业相关规定后就下定决心要认真学好行政管理课程,努力提高成绩,“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专业学好、把该上的课上好”,最终凭借着超过3.7的平均绩点在大二转专业进入了律师学院,这是在迷茫之中对学生管理规则的学习和坚守;成功转专业的幸福很短暂,恶补法律基础知识的过程很漫长,小杜仍然很坚定,她选择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在学校的律师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学校的实务课程育人体系下、在进博会志愿服务平台上,完成一次次坚守,这是在学习压力之下对学生本分的坚守;今年寒假期间,小杜基于对疫情严重性的判断,在返回湖北老家过年的前一天放弃了行程并始终坚持留在上海,按照学校规定每天及时上报个人健康状况,这是境况之下对防疫规则的坚守。面对一次次压力下的选择,小杜总是遵守规则、遵从理性,从而成就了更好的自己,成功签约了“红圈所”金杜律师事务所。她讲过一句话,我觉得很契合我的演讲主题,她说“只要认真、踏实,未来必定不会辜负自己”。
这也引出我要讲的第二点,面对自我,要奋进不要抱怨,在持续孜孜以求、亦或是求而不得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
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曾经提出:“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就是说人要不断的经历世事的磨砺,而且这种磨砺恐怕多数是失败的痛苦,然后才能明确自我定位,做到苦心孤诣、宠辱不惊、物我两忘。说到这里我想起前段时间在《解放日报》上读到的一篇文章,《没学过医却签下三甲医院,因为疫情期间实习,还是从本科到研究生都读这专业?》。说的是我们学校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20届硕士研究生沈昶邑同学成功签约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新闻标题很好地概括了大家的疑问,小沈同学是怎么做到“不对口就业”的?我想答案就是经受磨砺而不放弃理想。
小沈本研7年一直攻读社会工作专业,从去年3月开始,他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专业实习,他多次咨询过自己的实习带教老师:医院是否还招社工?但当时得到的回馈是:没有。经历了初次求职失败的小沈没有灰心,他仍然坚守岗位,在最苦最累的老年科一待就是半年;小沈的执着感动了带教老师,于是推荐他去区级精神卫生中心继续实习,从去年10月至今年1月,他积极参加实习单位的相关工作,获得了留用机会;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到市精神卫生中心工作的希望,始终关注中心的招聘动态,在看到招聘信息的第一时间就投出了简历并获得了面试机会,最终凭借着这两段扎实的实习经历PK掉了其他来自海内外名校的竞争者,成功被市精神卫生中心录用。
通过小沈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目前的求职过程、以后的工作过程,乃至以后未来整个人生历程中,你们都会遭遇不少的挫折,但我希望大家仍然要坚信这个道理,人须在事上磨,乐要在苦中寻。虽然暂时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但对人生理想、人生目标的追寻不能松劲,哪怕跑步时摔了跤,那也只是提醒我们要调整呼吸频率和步伐节奏,而不是告诉我们停止奔跑。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形势,大家要坚持这个判断——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东移,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中国具有极大的内在发展潜力,这五个格局不会变!要对祖国的命运、对自己的前途抱有充分的信心,持续奋斗直至成功!
第三点,就是在构建格局时,要博大不要狭隘,学会在奉献集体、帮助他人的沉静专注中收获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
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修昔底德说过:“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无论怎样富裕,如果他的国家被破坏了的话,也一定会牵入普遍的毁灭中,但是只要国家本身安全的话,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从私人的不幸中恢复过来!”同学们,华政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育人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希望你们树立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以天下为己任。希望你们向2005级蔡志成师兄学习,他在创办和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担当”和“责任”,他捐资设立励学金支持校园“无贷计划”,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学费。他说:“这个过程让我更好地体会到幸福感。因为如果说我们帮助人,或者说他领受了我们的帮助,这是一种美好的交流。”我很欣喜地看到,我们华政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已经传递到了2020届毕业生身上,毕业生代表朗玥同学、崔梦豪同学在刚刚的发言中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了责任这个命题。比如朗玥在发言中讲到了“即将毕业的我们,也应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华政人的身份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希望同学们肩负好实现个人价值和服务国家建设的双重责任,不要斤斤计较,不要患得患失,扎根基层,立足岗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福祉贡献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力量。
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能够在规则之下,相信自己基于事实和理性做出的选择,即使压力、苦痛、纠结让你暂时看不清眼前的路,只要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只要坚持奋斗,风雨兼程,就一定能擦亮属于你们自己的、绚丽的青春底色,就一定能看到光明、收获幸福。
同学们,几年华政缘,一世华政人。因为华政园的几载春秋,不仅使你们涵养了这里一泓一斗、一草一木、一窗一瓦的大气、灵动,更积淀了这里一书一课、良师益友、德法兼修的深厚底蕴。在这里你们完成了对规则、对理想、对责任的坚守,实现了对自我、对环境、对格局的超越,长成了华政人的身量,更将肩负起华政人的使命,为建设法治中国不懈奋斗、奉献青春!
同学们,现在,我们仍处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状态下,风吹苍生,这是一场生死狙击,也是一场身心历练,面对灾难,人应当懂得荣耻,并且愈发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我们彼此要珍爱珍惜!2020届华政“后浪”们,要狠狠地幸福下去,别辜负那些你们所经历过的!今朝一别,各自西东,诸君冷暖寒热,点点滴滴,将永在母校心头。同学们,我永远祝福你们,母校永远祝福你们!大家加油!
作者:储舒婷 李馥华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 华东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