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第七年,2020届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专属的毕业花——百子莲,在微风中摇曳生辉。6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典礼分上、下午两场在闵行校区和中山北路校区露天举行,7700多名毕业生线上线下欢聚一堂。
典礼同步在人民网、微博、B站、抖音、华东师大直播平台等渠道全程直播,各平台线上收看人次超过450万。
特殊的一届,也将是不平凡的一届
今年华东师大的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立志投身教育事业,超过两成的同学将继续求学深造,还有同学选择投身军旅、服务基层、支援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毕业生代表、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张文斌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科研的初入门者到如今学业有成的青年学者的转型,他的发言展现了勇于探索不懈钻研的华东师大人的风采。
参与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国际知名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超过30篇学术论文的软件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汪诚愚与张文斌有着同样的治学“甘与苦”,也从中悟出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
教育学部本科毕业生王垚相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她讲述了在校期间前往江西上饶和新疆喀什开展教育扶贫支教的体验,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同学加入,让教育扶贫的火炬传递下去,为“建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奉献师大青年的智慧。
该有的仪式感一个也不少
尽管遇上特殊的毕业季,但毕业该有的仪式感一个也不会少。
6月17日,华东师大2020届400余名师范生线上线下同上“毕业一课”。这堂特殊的“毕业一课”既是未来教师大学时代的最后一课,也是准教师从教之路的出师集结。
当“天耀中华,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的歌声响起,毕业典礼最后举行了校旗传递仪式。一面鲜红的巨幅校旗从观众席后面缓缓往前平移,它将在一届又一届的师大人手中传递下去,光荣的师大精神也将在一代又一代师大学子心中传承。
典礼结束后,钱旭红校长身穿大红校长服,先后在闵行校区图书馆大厅和中山北路校区校史馆与毕业生们合影交流。
6月23日,学校还举行了云毕业晚会,为毕业生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前浪”给“后浪”的最后一课
在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这个人生的重要时刻,校长钱旭红围绕青年人如何处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以“天降大任、苦难出头、花繁九州”为题,给2020届毕业生上了“最后一课”。
以下是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全文。
天降大任、苦难出头、花繁九州
我毕业致辞的题目是“天降大任、苦难出头、花繁九州”。之所以今天用此作标题,是因为在人类历史上,2020年将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打破了春节的欢乐祥和,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其给我们带来的艰难、痛苦、反思、挑战,必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的未来和世界。如今,随着疫情在全世界范围的蔓延,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已远远不是一个公共卫生事件所能涵盖,其终将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一个极重要的时段。
艰难时事不会长久,苦难的人终将出头!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巨大的灾难、困苦和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发展,能否遇难呈祥,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行动去应对、应战。你们将看到,在如此惊天动地的巨变之下、灾变之后,人类文明的新曙光正划破夜空,显露在遥远的地平线。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历史中的一滴水珠,那么作为2020届毕业生的你们,就不同于以往风平浪静岁月里的流水,而是惊涛骇浪波尖顶上的朵朵浪花。在这个时代的大浪潮中,你们要善于把握自己,不要被这汹涌的历史巨浪所拍倒和淹没,而要成为不可忽视的“后浪”,成为能闹海、立潮头的当代哪吒!
在这毕业典礼上,我代表学校,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对你们,华东师大2020届的全体毕业生们,致以最诚挚、最美好的问候、祝福和期望。祝愿你们有一个光明而又精彩的未来,一生吉祥平安!同时,也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一直默默关心支持你们的家长和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向为了你们的成长奉献付出的教职员工表示感谢!
作为2020届的毕业生,你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时运不济。或许你们有人虽已拿到了很好的工作邀约,但因为疫情失去了宝贵的机会;或许你们有人已经拿到了海外高校的录取函,但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成行;或许还有同学至今仍滞留海外,无法回国,只能在云端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这些天,随着国内疫情的再次反复,又给人们的未来蒙上了些许阴影和不确定性……确实,疫情的发生,国际形势的变化,种种变因给身为毕业生的你们,带来了太多的困难和挑战,瞬间压力一齐而至,你们比任何一届毕业生都艰难!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是你们走向成熟、迈向成功的重要因素或资源。纷乱的时势会给芸芸众生带来苦难,但是也能够造就无数英杰人物,并以脱胎换骨的方式推动人类历史进步。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段不仅仅只有悲伤、困惑及艰难,大难之下有真情,你们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爱和温暖。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正以各式各样的、前所未有的方法和力度去解决或助力你们的就业、升学和发展,你们的身后有父母亲朋、老师同学作为后盾,大家在一起并肩共进,共克时艰!因为所有人都坚信,你们是我们的未来!
如今,你们即将毕业离校走向社会。正如将要离家的游子即将出发远行,身为师长,我们有一些嘱托希望你们能够记住,并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挑战中继续给予你们支持和力量。
你们需要抓住危险中的机遇,在大难中看到使命。作为大变革时代的年轻人,你们比任何时刻都要明确什么是你们的初心和使命。如果说你们在大学校园里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使命,希望你们在走上社会以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继续寻找自己人生的目标使命,并为之不断努力。在此过程中,逐步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而不是随波逐流,变成了一个“996”,甚至是“007”的“社畜”,也不要成为高智商、高情商、无使命、无责任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诗和远方,永远不忘记仰望星空。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自己,在把握自己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进而做最好的自己。可能有人认为人生本无意义,那是因为这些人沉迷于有形托付的幻象,梦想会有人将人生任务的文字委托书交予自己。可是迷茫者却忘记了,所谓的人生意义,应该是你赋予你自己的人生以意义,你应该主动体悟时代和世界所赋予你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就是要用一生去感悟寻找发掘实践无字天书书写的、天地乾坤托付给你的、经过你自己感悟而明晰的初心和使命。当初心得见,使命在肩,人生意义就会由内而外地展现为自我加冕、自我加持,在研究自我、完善自我中,自强不息。
希望你们像保持身体健康、保持优美身材仪态而每日步行锻炼一样,坚持每天通过系统阅读进行思维锻炼,让大脑每天“走路”。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无处不在,甚至泛滥的时代,要像摒弃垃圾食品一样,摒弃垃圾信息和垃圾情绪,做更成熟的自己。我强调的系统阅读,不是每天随波逐流的快餐阅读,而是研究型阅读、批判性阅读、经典性阅读。要每日多读书、读好书,是我这个“前浪”对“后浪”的嘱托。我一直给大学生、研究生推荐四本书,即《道德经》《几何原本》《共产党宣言》《量子史话》,这些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我们可以在这些经典书籍的字里行间读出其普适性的意义,以理解天地人这无字天书。
大学生涯的结束,对走上工作岗位的你们来说,可能是某个时期系统学习知识的终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你们学习的结束、研究的结束。相反,这是一个新的学习、新的创新的开始。大学里所学的、能供你们长期应对未来世界的不是新陈代谢的知识,而是自由多样可持续的思维方式。学校为离开校园后从事专业和非专业工作的毕业生提供的是蕴藏在知识传授里的思维训练提升,使奋斗在不同岗位的每个毕业生都能拥有笑傲天下的独门绝技。
系统的海量知识点的学习可能结束了,但是思维的锻炼、创新的探索却永无止境。你们需要拥有并保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维、创造创新的活力,而在所有当中,最为重要的前提是健全地拥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型思维。
“大胆想象,小心求证”,就是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充分结合。“知识不是力量,探求知识的好奇才是力量”“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如果说想象为创造、创新提供了方向,那么基于逻辑思维的对现实有质量的批判和怀疑,即系统的批判性思维,小心求证,则是让想象走向创造、创新的重要途经。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展现的正是“思维才是力量”。
思维训练比知识传授更有难度,也更有益处,它与学科专业的历史融合在一起,表现形态常体现为科学中的人文、人文中的科学。为了使得思维育人具有可操作性,并提高每一位老师、同学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型思维,以提高素质能力,学校正探索创立新的育人和研究模式,比如在运行一些新的项目,如“历史跨度全球视野的老子学说和大数据分析”“音乐画的大脑机制和教育发展”“跨越时空和学科及生命的量子学说与量子思维”。欢迎各位毕业生走出校园后,继续关注并参与学校的这些研究和发展。我们会特别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和训练,渗透到我们的育人卓越和学术卓越之中,渗透到我们的校园文化和精神之中。
2020年,我们不仅仅面对着全球疫情天灾,还有国外某些势力强加给我们的人祸。为了让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国家更有竞争力,为了我们能为人类文明作出较大的贡献,我们需要铭记,落后就要挨打、领跑才能复兴!每个毕业生的个人生涯愿景设计要在个人与集体新的和谐互动关系中不断迭代升级。“源创”和“原创”来自个人,所以个性化教育与发展对创造力就非常重要;创新的力量和规模依赖集体,所以团队精神和自组织能力对竞争力就非常重要。各位同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将对个人的尊重和对集体的尊重融为一体,而不是相互排斥,从而为社会贡献更多的活力、创造力、引领力。
马克思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每个人的自由是所有人自由的前提。希望你们能够以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社会的努力下,创造更多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机会和空间,让卓越和杰出者辈出,使得“天才、鬼才、偏才、怪才”能“异才纷呈、脱颖而出”。这些并非全由天生,更由后天训练所得,它首先应该体现在人脑潜能的自由发挥和全面发展上。在此基础上,通过头脑的强大带来我们手脚的强大,通过心的强大带来我们全身的强大,而心脑强大才是真正而最终的强大,最终实现国家的强大、民族和文明的强大,进而贡献人类和天下。
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毕业典礼,我特别选取了已故著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句名言作为毕业典礼致辞这最后一课的部分内容。汤因比看历史进程,不像许多人只关注过去或者未来的5年、10年的尺度,而是聚焦于过去或者未来的500年、1000年的尺度。他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还处于十年浩劫的文革动乱时期,就直言不讳地预言和认为,人类的未来希望在东方,中华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与此同时,他发出了感叹“如有来世,我愿出生在中华”。
我们有幸生在中国,既浸润于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又系统学习了近现代和当代的西方文明,这种跨越东西的思想交汇,使得我们的年轻一代有更好的机会实现思维的超越和文明的交融,也更有机会引领下一个时代的人类历史进程。
歌中唱得好!“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天耀中华。”同学们,你们正处于一个纷杂的时代、巨变的时代、艰难的时代、挑战的时代。只有强大的人才能站在这个时代的潮头。希望你们在校园的这段经历,能够帮助你们更好地面对未来可能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去书写自己的人生精彩篇章。同时你们也要记住,无论你们身在何方、身处何境,母校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和避风港湾,我们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谢谢大家!
作者:储舒婷 田波澜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华东师范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