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时光,这些来自古楼兰、高昌、尼雅等丝绸之路上神秘古城的织物再现人间,从专家复原出的“真容”来看,这些织染绣服饰图案精美、技艺超高,丝毫不逊于今天任何一个奢侈品。
复原中国古代精美织物,讲好千年丝路故事。6月23日,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王乐团队历时5年编纂完成的《丝绸之路织染绣服饰研究 • 新疆段卷》在沪首发。
书中收罗并系统梳理了丝绸之路新疆地区各地出土的三百多件从汉晋、魏唐到五代宋元时期的丝绸文物资料,还根据实物及史料复原了丝路上的各色精美织物。
同时,对中国丝绸、东方纺织技术从内地向外传播的途径和发展全过程做了详细地介绍和探究。这对于研究丝绸之路的丝绸发展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纺织服饰美术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告诉记者,丝绸、羊毛、棉布等手工织物所“记载”的文化信息非常丰富,它们不同的织法、绣法、图案等,见证和记录了大量的历史变迁、东西方文化交融和丰富的纺织技艺。
丝绸等制作的古代服饰极不易保存,绝大部分的古老丝织品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特殊的地理、历史和气候条件让新疆成为了一座特别的“纺织品博物馆”,“珍藏”了大量的在其他地域早已难见踪影的文物,如丝织品、毛织品、文书等文物实物。
研究清楚新疆出土的丝绸,也就看清了中国丝绸的发展轨迹。然而,针对丝路上重要的贸易往来物品——丝绸的系统研究很少,而基于实地考察基础上的丝绸史研究则更为匮乏。
十多年来,王乐一直专注于丝绸之路纺织考古和丝绸研究,参与并从事了大量的丝绸之路丝绸及纺织考古的具体工作。她告诉记者,“当自己第一次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时,就被这荒芜沙海掩埋的辉煌文明所深深折服。”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发生在丝路国内核心段——新疆的人类历史奇迹和文明幸运,王乐用50余万字,近500张古籍剪影、文物照片等珍贵插图描绘了一幅穿越千年的锦绣华章。
王乐在楼兰高台墓地考察现场
“随着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交流,西方的织物图案开始影响中原的丝绸设计,大量出土于丝绸之路沿途的公元5-9世纪的丝织品开始出现模仿西方风格的图案题材,包括各种珍禽异兽,如狮、骆驼、大象、孔雀等。”王乐举例说道,阿斯塔那169号墓出土了一件联珠孔雀纹锦覆面,采用平纹经重组织。主题图案为24个联珠组成的联珠环内站立两只面面相对的孔雀,孔雀振翅立于花台之上,头顶上置一香炉。联珠环之间的辅花为两只回首的大角鹿或相向而奔的翼马,鹿和马的上下方各有一颗花树。
图为联珠孔雀纹锦覆面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收罗了新疆文书所见丝绸史料,特别是吐鲁番出土文书,楼兰、尼雅出土汉简文书以及和田出土于阗语文书等。这样“一手”的文献材料整理,对于研究丝绸之路极为重要。
经整理的《高昌章和十三年孝姿随葬衣物疏》
作者:储舒婷 王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均为采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