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北大博士后出国后失联20年”的消息登上热搜,文中提到,1999年,当事人从北京大学博士后毕业后出国,自此与家中再无联系。其母病危盼见最后一面,然而他只回应了七个字:清官难断家务事。
文章颇有指责这位北大博士后的意味,毕竟在中国这个讲究亲情的社会中,不孝就是大不逆。但出人意料的是,社交网络平台的评论却显示,持观望态度的网友占大多数,支持当事者的评论亦不在少数,甚至不少人借此机会倾诉年幼时受到的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受过伤害的孩子值得同情,但父母也是第一次成为父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赵芳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无论怪罪哪一方都不合适,其实家庭问题早该在萌芽初期就寻求解决方案,尤其是家庭出现了无法自我疗愈的问题时,更需要社会专业力量的帮助。
幸福千篇一律,不幸却千姿百态
“不原谅,必定事出有因。”社交媒体下,这条看似有些冷酷的评论获赞颇高。网络舆论中,年轻人渐渐接过了主导权,使得长久以来被忽视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被推上台面,辩驳交锋。
有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幼年经历:我是一名抑郁症20年的患者,家人现在还不知情。从小开始,我就要无条件包容他们的暴怒、抱怨和打骂,不开心了就冲我发火,不高兴了就不理我,我却什么都不能表达,有时真觉得我并不是他们的孩子,只是一个奴隶……
都说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生活却千姿百态。难以想象,很多人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并非甜蜜而是痛苦。
留美硕士王猛拉黑父母12年,再也不回家过年,并写下万字控诉长文,指责父母过分操纵其人生;著名新加坡华裔小提琴家陈美从小被母亲逼着学琴,功成名就之时仍难忘儿时痛苦,最终与母亲断绝关系……
从业36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亚松见多太多类似的遗憾。门诊上,父母焦急地想要帮助那个被标记为“有病”的孩子,却不曾想自己才是这“疾病”的根源。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得了精神分裂症的孩子。“孩子得病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的母亲。”杜亚松说,一位偏执的妈妈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安排好一切,甚至连早餐吃什么都要按照她的想法来,“家长们自以为是地为孩子好,不过是一颗裹着砒霜的糖”。
亲子关系是现实世界困扰青少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亲子关系是困扰青少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当亲子关系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那么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也随之解决。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能力。
在“北大博士后”事件的采访视频中有这样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当记者开始追问最初发生过什么,当事人舅舅顾左右而言他,只道,“不管发生过什么,父母就是父母。”
▲出国前,当事人还会给家人写信
“一声父母大过天”面对老一辈人的思想,年轻一代开始寻求外界的帮助,有网友说:“也不需要什么都怪到原生家庭,父母辈所受教育程度有限,当你能真正理解这一点的时候,你便能最小化原生家庭的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在松江区40多所中小学的学生咨询问题中,关于亲子关系的心理咨询数量排到了第三。
“咨询时,我们往往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一些心理学知识指导学生理性地面对家庭中出现的问题。”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老师章诚告诉记者,孩子的问题多半来源于家庭,最理想的情况是孩子与父母一起接受心理咨询。
“当外界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关键便在于家长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延安实验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施雯也这样说。
事实上,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家庭治疗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出自己的苦衷与困惑时,很多事情往往能迎刃而解。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学会成为合格父母
“孩子的问题是其实是整个亲子关系的问题,更是父母的问题。”杜亚松说,在孩子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们也在学习成为合格的父母,他给父母开出“一帖药”:做合格父母的标准只有一个,当孩子要求时,你会给予回应,当孩子没有要求时,你不去打扰他。
“矛盾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首先父母或孩子能否认识到这是心理不健康造成的,这比治疗身体的疾病更重要。”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龚秀全建议,日常社区或者学校可以开一些心理辅导的课程、讲座,不仅对学生更要给家长普及心理知识。
对此,赵芳表示认同,心理健康服务应该从社区中成长起来,为大众提供在身边、够得到的专业服务。未来要逐步整合、梳理各方社会资源,建立形成清晰、成熟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如果遇到家庭问题,已有多种途径可以寻求帮助。章诚介绍,大中小学校园内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共青团中央也设有12355热线为青少年提供帮助。社会层面还有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家庭治疗方向的)、专业医院的心理科,区县的精神卫生中心、各个居委会和街道也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援站点。
作者:李晨琰 储舒婷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