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黄磊一条微博收获了网友26万点赞。
小女儿坦然地问爸爸:“你知道我怎么尿床的吗?”
爸爸也充满童趣地做出了回应:“你是在梦中找到了卫生间吧?”
父女俩的可爱互动羡煞旁人,也勾起不少网友的回忆。
自己小时候,可不像妹妹这么幸运。
网友在评论区回忆小时候的尿床经历,
尿了床多半是要挨骂的。
曾有一份儿童夜遗尿疾病认知度的在线调研显示:
“近4成的家长会认为“尿床”是孩子的故意行为,甚至因此责备过孩子,有些家长则为此产生焦虑情绪。”
尿床后被责骂的恐惧,至今都记忆犹新。
这件玩笑般的“小事”,折射出的,却是多少父母尊重教育的缺失。
丢掉的“面子”,是多少人的童年阴影。
“都这么大了还尿床,害不害臊?”
类似的话,几乎是所有尿床小孩的噩梦。
相比妹妹,这些孩子可能没有那么幸运地得到温柔回应。
还哪里敢大着胆子,跑到父母跟前去问:“你知道我是怎么尿床的吗?”
大部分家长觉得,尿床是孩子的故意行为,用责怪和羞辱的方式来督促改正。
常拿这样隐私的错误向其他人抱怨:“你看看我们家这个多不省心,总尿床。”
或者是总是拿此打趣:“也不知道是哪个小孩,4岁了还在尿裤子。”
使用这样的教育方式,父母们有自己的理由。
但给孩子留下的,可能是整个童年的阴影。
《圆桌派》里,主持人窦文涛抛出一个困扰了中国孩子们多年的问题。
“为什么很多父母喜欢消遣、贬损孩子?”
“你看他胖得跟猪一样。”
“你看他黑的,跟个煤球似的。”
“我们家那小子就是个笨蛋,扶不起的阿斗。”
公开评头论足,对孩子不满意,随意贬低……
这个问题孩子们无法理解,也找不到答案。
网友抱怨,“父母们总以为,孩子年纪小,就不用顾忌面子。”
两代人之间不自觉地形成地位差,父母以管理者的身份干涉孩子的生活,忘记了尊重。
有人回忆起小时候被父母当众批评的经历。
尽管知道母亲心底里是疼爱自己的,但并不认同她的教育方式。
希望能用私下里挨一顿打来代替。
父母们常常忽视的“尊重”,让多少人的童年蒙上一层灰暗。
父母的爱是真的,孩子的委屈也是真的
毋庸置疑,父母为孩子付出的一切是出于爱,期待他们能尽快改正错误,变得更加优秀。
爱的方式,有时却演变为成长中的痛苦。
文学家蒋勋曾说:“我们有时候不知不觉在限制孩子,甚至以爱之名,因为爱太伟大了。
事实上,爱应该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
网上热议的一则视频中,女生没有按母亲的指导储存墨水,将墨水蹭到了衣服上。
母亲当街拎着衣服,高声质问:“知不知错?错在哪里!”
受责骂的小姑娘吓得已经愣住。
在父母的认知中,这种丢人的当众批评对孩子的警示作用更大,也更让孩子长记性。
骂得越狠,记得越牢。
将当众批评看作有效教育手段的父母,不占少数。
还有很多父母强忍心疼,故意当众批评孩子。
“妈妈以这种方式纠正你,以免走向社会之后,会吃更多苦头。”
另一则新闻里,一个小孩偷拿家里的钱去买漫画卡牌。
父亲拎着孩子到卖卡牌的报亭门前,让孩子受罚。
他气的是孩子偷钱,也生气店家明知道不对劲,还把卡牌卖给孩子。
先是当着路人的面,抡起棍子要打。
被制止后,强制孩子当街跪下认错。
面对大家的争议,父亲说这样惩罚“既可以让孩子记住自己的错,又可以让店家长教训。”
父亲没办法对店家表达愤怒,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街上人来人往,无数双眼睛盯着被罚跪的孩子。
简单粗暴的责怪打骂,无视自尊罚跪,真的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吗?
父亲解释,当街下跪,是执行管教孩子义务,总比放任不管的好。
他的回应,也无意中暴露了很多家长的思维方式。
我认为、我觉得、我是为你好……
这些父母们“想当然”的教育方式,被“亲情”与“爱”的名义包装。
“爱”本身没有错的,可错误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蒋方舟在节目里讲到,“大人与孩子的世界比例是不同的。”
很多成年人口中的玩笑,孩子们往往信以为真。
“就好像我们小的时候会真的认为自己是垃圾堆里捡来的,时刻担心着爸妈把自己再扔回去。”
孩子们在乎父母给予的每一个反馈与评价。
当众的责骂羞辱和伤自尊的玩笑,像一把刀子在他们身上狠狠扎下,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疤。
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更好,好的动机却并不代表好的结果。
如华少在《我们长大了》中所说:
“教育小孩时,不要因为动机的合法性,就忽略途径的正确性。”
教育孩子之前,记得保护他的自尊心
在父母潜移默化下形成的三观,会渐渐影响人生的下半程。
真正的爱孩子,不仅是简单地将他“养”大,也要注意维护他的自尊。
建立“不撒谎,不怀疑”的良性关系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重在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信任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每一句话都认同,而是代表着一种态度:
真正俯下身来,倾听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然后选择合理的应对方式。
最好的结局,是在亲子之间建立“不撒谎,不怀疑“的信任关系。
综艺《我们长大了》里,有明星分享了让他记忆深刻的童年往事。
一节体育课上,他因为口渴,折返回教室喝水。
可偏偏下课后,同班同学告诉老师,自己200元钱被偷了。
作为唯一一个这段时间待在教室的同学,他被所有人怀疑了。
老师直接叫了家长。
所有人当时已经不信任他,投来的目光就像看小偷一样。
他倍感委屈。
可父亲来见面之后问,是不是你拿的?
他几乎绝望地回答:“不是”。
“你说不是你拿的,那就不是你。”
面对所有人的质疑,有最亲近的人支持信任,这让孩子心中产生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如果不是父亲给予的信任和肯定,这件小事在他心里,可能就演变为另外一段痛苦的回忆了。
网友评论“难怪成长得这么好,原来是父亲的原因”。
来自于父母的倾听、信任和认可,渐渐在心里埋下自尊的种子。
让他敢于承认错误,也敢于改正缺点。
在训斥之前,先学会理解
很多时候,孩子虽小,但并不是一个毫无思想的木头人。
在“犯错”背后,或许有自己的想法。
耐心了解背后的原因,理解孩子的行为,是对TA最大的尊重。
韩国综艺《超人回来了》里,爸爸回家之后,看到一儿一女将地上弄得一片混乱。
麦片堆满了客厅,而孩子们正在地上吃着麦片。
看到这种场面,爸爸忍不住要发飙。
可他还是忍下脾气,轻轻地问女儿是怎么回事。
女儿有些慌张,是因为弟弟饿哭,自己想要照顾他,就倒出了麦片,两人一起分享。
听到这里,爸爸明白了女儿并不是要故意捣乱,而是想要帮助弟弟。
一片狼藉背后,是孩子的善良和懂事。
最后,爸爸纠正了孩子乱拆麦片的行为,也肯定她的正确行为。
训斥孩子之前,别忘了先问一句“为什么”。
沟通,是缓慢但最有效的方式
“打都是为了让你长教训。”
很多家长总习惯用打骂,来代替耐心的沟通和讲道理。
一顿鞭子下来,孩子看起来服服帖帖。
但内心里面,不见得认同父母的观点。
问题没有被解决,反而因为父母的恶劣态度,让孩子失去了沟通的欲望。
用暴力强硬地逼孩子低头,得到的很可能只是口头上的认错。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曾说过:受罚最重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成为最好的人。
平心静气地劝说沟通,说到很容易,但做到太难。
有网友分享曾看到过的“模范爸爸”。
在高铁上,小女孩不停地询问父亲,还有多久到站。
同行的父亲全程没有发火,而是用温柔的语气和她沟通。
告诉她现在是哪里,还有多远的距离。
为人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够更加优秀。
但在“为他们着想”的同时,也别忘记考虑他们的想法。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