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作为爱美之人,我常常疑惑:美的样态本应千差万别,可为何巴掌小脸、尖下巴却是审美主流?
尤其是对于尖下巴,很多女孩执着得很,哪怕是动刀也不怕。只是火候拿捏不好,就容易变成网红锥子脸。即便如此,仍然阻挡不了大家对下巴变尖的热情。
可要说这尖下巴的锥子脸审美从何而来,一时半会似乎也说不清楚。
不过,顺着时光往回游走,从现代剧倒带到民国画报,再倒到历代仕女画,这么一路观察女性脸型的变化,锥子脸的审美竟然可以说是在唐寅笔下发端的……甚至在他之后,还有一连串著名画家与锥子脸的流行“脱不了干系”。
无论是古代仕女画还是现代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都是被精心设计和挑选出来的“理想美”。这种审美偏好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审美,而现实生活的审美自然也会受到“理想美”的影响。
这种相互映衬相互影响的关系,自古时一路走来,又从当下一路走去。
01
唐寅,得背第一口锅
特点:女子脸型从圆润到瘦长,身形从健朗到柔弱的转折
谈锥子脸,最主要的是抓住尖下巴这一特质,而尖下巴审美的诞生,首先得到唐寅晚年所画的这幅《秋风纨扇图》里寻找。
▲明 唐寅《秋风纨扇图》
画中女子持扇而立,弱不禁风,小巧的一张脸上淡眉细眼。在亚洲人对女性的审美共识里,身形苗条、脸型小巧精致方为美。这么看来,她已经和现代审美有些接近了。
当然单这样看一幅画,似乎并不具有说服力,尤其是这脸型,虽然小巧,但下巴也算不得多尖啊。来,再看这幅画之前的大量仕女画,两相对比,就明白唐寅为啥要背这口锅了。
第一幅,自然是我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洛神赋图》了。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
在春蚕吐丝的画法下,洛神有着一张饱满圆润的脸。这张脸被之后的画家一路复制、模仿、微调:走过了唐朝的《捣练图》《八十七神仙卷》《簪花仕女图》,五代十国的《韩熙载夜宴图》,宋朝的《瑶台月步图》,一直走到了明朝唐寅的《王蜀宫妓图》。
▲ 明 唐寅《王蜀宫妓图》
这些画里的女子柔眉、细眼、小嘴,脸型张张圆润,有的还有着富足的双下巴。用现代审美来看就是,瞧这大脸盘子,瞧这大下巴!
这和时下小巧的巴掌脸、锥子脸实在是相去甚远,在整体形象上也不是现在流行的瘦、娇、柔之美,而是透着股力量,可谓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然后,再往后走一步就是唐寅晚年的这幅《秋风纨扇图》了。
▲唐寅《秋风纨扇图》与《王蜀宫妓图》
同样是唐寅的画作,《王蜀宫妓图》和《秋风纨扇图》里女子脸型的差别不可谓不大,明显小了一大圈,往尖巧方向发展。这么前后对比一下,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呢?
《秋风纨扇图》就像是个急转弯,之后仕女画中女子的脸型和之前的圆润饱满离得越来越远。这么来看,第一口锅让唐寅去背,并不冤枉吧。
02
仇英、焦秉贞,承前启后
特点:锥子脸诞生记,一步一个脚印
有了唐寅当“整形先锋”,明代的仇英和清代的焦秉贞、改琦、费丹旭紧追其后。
先来说仇英,他与唐寅、沈周、文徵明一同位列“明四家”,是明代的全能画家,画技丝毫不逊于唐寅。
在唐寅晚年的人物画风格基础上,他又改了一下,别看修改幅度不算大,但影响却非常深远。经他改动,女子的脸更窄,下巴更尖,柳叶眉更弯更垂,于是经典的饱满圆润感被打破。
▲ 明 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
展开仇英的仕女画长卷《汉宫春晓图》,一眼望过去,这些女性确实少了唐宋的刚健婀娜之感,清雅、秀丽、纤巧成了主调。因为画得太好,他画的样式很快就流传开来,美术史的“弱柳扶风”风格开始了。
在他之后,擅长画肖像的清代著名宫廷画家焦秉贞又改了一下,人物更加纤巧,脸更尖,并且直接奠定了清代仕女画的脸部造型,也就是清代“开脸”。
说到这里就要解释一下,什么叫人物画的“开脸”了。开脸,俗称对脸部的雕刻或描绘,一旦被人们广泛接受,就会被当作样式去描绘。看古代仕女画,有时候觉得“千人一面”,就是因为她们有着一张高度样式化的开脸。
▲ 清 焦秉贞《仕女图册》
比如,焦秉贞他的《仕女图》册里有一副采莲归来的画作。夕阳西下,姑娘们乘舟归来,都是巴掌脸上有个圆润小巧的尖下巴。画的明明不是林黛玉,却像是一船的林黛玉。
《洛神赋图》中洛神那张饱满圆润的脸和五官样式,就被历代画家广泛接受,到了晚唐更加稳定,不可更动,一直延续到明代唐寅的《王蜀宫妓图》。
然后,这张样式化的脸又被唐寅打破了,仇英接着改了一下,走到焦秉贞这里,就是一张完全不同风格的清代仕女脸了。
▲ 清 《雍正十二妃图》,妃子样貌对比
不仅如此,故宫有一组《雍正十二妃》,打眼看过去,几乎是同一张脸,都是细长脸型上一个尖下巴。是因为当时特别流行尖下巴,还是作者艺术加工成了这样呢?或许是现实美和理想美两相糅合的结果吧。
宫廷画家笔下的女子,多半体现的是贵族阶级、上层社会的审美,而这种审美又容易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在焦秉贞之后,清代仕女画里的女性基本就是在这样的模型基础上,进行微调了。
03
改琦、费丹旭,紧贴现代
特点:从红楼金钗里,看尖下巴审美“板上钉钉”
随后,改琦又改了一下。这一改,脸又瘦又尖,连身体都没有了,只剩一抹风流的姿态。
改琦创立了仕女画新的体格,时人称为“改派”。哪怕你没有听过他的名字,却一定见过他的画作。他有一套非常出名的《红楼梦图咏》,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红楼梦》人物插图,几乎都是改琦的手笔。
▲ 清 改琦《红楼梦图咏》,画中人为林黛玉
《红楼梦图咏》他陆陆续续画了60年,也是最经典的红楼梦人物插画,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就像是照着改琦的画找寻的。
如果说焦秉贞画的女性还相对脸圆一些,改琦画下女子的脸则是真的尖起来了。连本应“脸若银盆”的薛宝钗,在他这里都少不了一个尖下巴。
这样的女性审美偏好,无论是脸型还是体态,是不是和《洛神赋图》里的洛神就像是来自两个世界了?而这尖下巴的审美也正式就此确立!
▲清 费丹旭《十二金钗图册》,图中人为林黛玉
还有一位略晚于改琦的画家——费丹旭。他同样是以画仕女出名,和改琦齐名,并称“改费”。
他画的红楼梦中人也非常好,在他的《十二金钗图册》里,女子不光脸型尖巧,身形也被拉长了,看起来高挑修长。
仕女画走到这里,女子要巴掌小脸、尖下巴方为美,腰肢要盈盈一握,体态要婀娜、身形要修长,整体看起来要柔美无比。看,这是不是就和现代审美基本一致了呢?
看一下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广告画,那些穿旗袍的精致美人,不正是长着一张从焦秉贞就确立下来的开脸么?柔靡的气质,也有改琦、费丹旭画中人物的影子。
▲民国时期的广告
如今,有了摄影摄像技术,尖下巴的审美就从绘画中的“理想美”更大范围地步入现实世界,一直大踏步走到今天。
只是没想到步子迈得有点大,于是,稍微有点过头的锥子脸就出来了,再夸张点,高度样式化的网红锥子脸便也出来了。
看眼下网红锥子脸流行的架势,不知道几百年后,回望今天,网红脸会不会被误会为我们这个年代的“开脸”呢?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手望Sow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