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想要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首先你自己要活成什么样的人。
*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
*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
*以前我们见面常常问“你吃了吗”,现在聚在一起,常常讨论的是“你幸福吗”。这可说是时代之问了,其变化正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
*跟我一起去做“千村调查”的同学们,抽空看一下系列电视剧《乡村爱情》,这可以让你的调查更接地气
……
这些都是沪上高校众多“男神”“女神”思政教师们被热心听众总结的金句。
在沪上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越来越多青年思政教师开始擅长“双线作战”——线下的真实课堂上得精彩,而当这些课程搬到线上,同样也是人气满满。
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复旦大学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由九名青年教师联袂授课。而这门具有超高人气的网上思政课,选修的学生中远不止在校大学生。一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听课后留言:“本是为了提高教学来听课,没想到老师讲得这么深入浅出,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我这样一名已从大学毕业十多年的人来说,选修这门课是一件幸运之事!感激!”
随着各大高校不断加大对思政课的投入,一批“走心”思政课程不仅在校内备受追捧,影响大批青年学子,更借助各类平台走出校园,这些人气思政课还在网上网下大量“圈粉”,构筑同心圆,将更多正能量辐射到校外,影响更多人。
人气教师的魅力,不是迎合而是引领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东勃,是一位在学校具有超高人气的思政教师。每次他上完课,总有学生追着提问、拉着他讨论。显然,对于思政课讲的内容,不少学生仍然意犹未尽。很多时候,师生间的讨论还会延续到线上,有的学生写邮件表达自己的思考,有的则会在微信上给曹东勃留言……
▲每次曹东勃上完课,总有学生追着提问。
“思政课讲的是理论,要以理服人。只有把基本理论讲清楚、讲到学生心里去,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在学校,有学生亲切地称曹东勃为“男神”。深谙00后在校大学生话语体系的人知道,当学生尊称老师为“神”,表达的是内心的高度认可,是一种敬意。
当下大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有什么期待?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思政课要增加课堂的“抬头率”,继而要在线上平台争夺注意力,似乎得穿上一件心灵鸡汤式的“网红外衣”。
事实并非如此。“让主流声音占领阵地,教师绝非一味迎合大众,而是通过理论的阐释、学理的贯通,以及与时事的结合,来实现对学生的引领,让这些课程真正发挥育人功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张濠告诉记者,该校思政教师施索华在年轻学子心中,几乎已成为一种符号般的存在——这位思政“女神”已经“红”了好些年,直到如今,选修她的思政课,依然要靠“秒杀”。
▲一下课,施索华就被学生们团团围住。
为什么沪上思政名师施索华的课能够“长红”?曹东勃告诉记者,当初他自己为了上好思政课,入职培训时曾专门去上海交大旁听施索华的课。
曹东勃至今仍记得课堂上的每一幕:那天是冬至,上课不久,施索华就让学生们拿出手机,她动情地说:“同学们,过去十几年都是父母提醒你们天冷要加衣、注意保暖。现在,你们读大学了,很多人离开了家、远离了父母,今天,请你们也给父母发一条问候的短信吧……”这节课上,很多学生热泪盈眶地给父母发了一条短信。目睹这一幕,曹东勃“秒懂”了思政名师的魅力所在。
“大学思政课使用的是一样的教学大纲,传播的是同一个大道,有人上课语言直抵人心,有人则擅长以理服人。”在曹东勃看来,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网上,真正能站住讲台的思政教师,没有固定的程式。如果说他们有共同点,那应该就是:以独特的授课风格,为学生解疑释惑,真正让思政课入脑、入耳、入心。
每一门“网红”思政课的诞生,都有因可循
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冉、陈果、陈琳、高建昆……这一批新生代思政教师,每一位主讲的思政课既是校园内的热门课,也是网上的热播课。
比如,青年教师陈果把思政课上成了一门艺术——在校内,她的课,座位紧张,学生选课基本靠“秒杀”;在校外,她的课是慕课网站上的热门选修课,在各大网络平台及短视频平台上,拥趸也不少。
在复旦大学,每一位“人气”思政教师的炼成、每一门“网红”思政课的诞生都有因可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中青年教师有一个显著特点: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学科专业背景支撑。”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雅华分析,陈果的课之所以“火”,是因为她在课上和学生谈人生、谈社会,让刚刚摆脱应试的大学新生耳目一新。而同样具有高人气的思政教师高建昆,则是一位经济学博士,他阐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蕴含着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在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闫方洁的思政课也是人气课,学生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闫方洁在上课。
闫方洁在上课时,往往会借用在校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流行语言,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真信‘马’,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好。”故此,她在第一次上课时经常这样告诉学生:“我是带着信仰来上课的。”
走出校园办思政,推动优质课程辐射更多群体
为思政课注入非凡活力,把曾经“最难讲的课”上成了“最抢手的课”,眼下,一批高校优秀思政教师的影响力,已从校内辐射到校外。
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越来越多沪上高校正通过各种措施,鼓励中青年教师借助线上平台开讲思政课,发出更多好声音,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对于优质课程上网,部分学校与学院为教师提供1∶1的资助。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在有计划地将优秀青年教师的授课输出到各个区的中学,以此推动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工程。“通过这样开门办思政,也让我们的青年教师能了解00后乃至05后们在思考什么。”张濠说。
此外,该学院还定期邀请学校领导与青年教师联合授课,青年教师讲理论,校长、书记们则用丰富的人生阅历来引领学生。如今,这些课程已小有名气,连在附近科技园上班的年轻人也会前来蹭课。
曾经获得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课一等奖的曹东勃,同时也是一名上海市社区政工师。在杨浦区相关部门组织下,他曾多次来到社区街道,给楼宇、企业的青年上课。“不少年轻上班族对很多社会问题十分关心,有些时候内心也有迷茫,期待有人帮着解疑释惑。”在曹东勃看来,走出校园上“思政”课的经历,将反哺自己的课堂教学,让他意识到“上课也要接地气”。
作者:记者 姜澎 樊丽萍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