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天天看书到半夜两点的女同学,这次期末又考砸了。
这是高二的最后一场考试了,依照现在卷面分数和平时成绩来看,她想在2020年的高考中,考上一个像样的二本,高三一年需要再涨70到80分。这压力可想而知。
在办公室,她拿着自己的试卷,边哭边问高三应该怎么办,她明明已经很努力很努力了,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
是啊,为什么努力了,却不见回报呢?
当老师这么多年,我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除去一天到晚混日子的,成绩差的学生大概可以分类两类,一类有向上的心思,却没有向上的力量,一类倒是有向上的力量,却用错了方向。
如果不出意外,等到高考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打响,这两类人都会被挤下独木桥,成为分母当中的一个。
这和智力无关。我们长期以来说的“智商”二字,只适用于少数人,因为人的智力是呈现正态分布的。也就是说,天才和傻子一样,都是极少人数,大部分人的智力都在正常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抛去“智商”说之后,我们先来谈第一类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了自制力上。这也就是除去经济状态,家庭背景等因素,智力相差不多的人学习相同的知识,却分流成了优等生和差生的原因。
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的内容非常简单——随机选取了32个3到5岁的孩子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放着一块棉花糖,他们被告知,可以选择马上吃掉眼前的棉花糖,也可以选择等待15分钟之后再吃,作为奖励,15分钟再吃的人可以额外得到一块棉花糖。
实验的结果,是有些孩子迫不及待吃掉了棉花糖,有些孩子等了一会儿才选择吃掉,另外一部分孩子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最终得到了两块棉花糖。
学生何尝不是那些孩子?
明明知道考个好大学,对自己和家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依然克制不住自己玩手机、打游戏的念头,有限的时间被严重浪费。根本原因就是自制力差,抵御不住来自外界的诱惑。
也就是说,他们的努力程度,压根还没到可以谈论“回报”二字的程度。
怎么才能让这类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呢?
一般来说,需要让他们先暂时从虚幻的快乐中退出来,回到现实世界去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依他的家庭条件,现在不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以后拿什么去生活,这里指的生活,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可能要涉及到另外一半,甚至还包括自己的孩子。
这个命题对于中学生而言,看似还很遥远,但是如果孩子出身于普通家庭,而且决心不走读书这条路,那么在三到五年之内,他就必须要去考虑这个问题。
这世界上鸡汤有些泛滥,喝多了反而会忘记水的味道。
文艺中年高晓松靠着椅子边摇扇子,边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说这种话的人一看就是没经历过生活的打磨,不信的话可以查查他们的出身和背景。
诗和远方,是要建立在解决生计的基本问题之后,衣食无忧的状态下才去考虑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很早就阐述过。
我打赌很长时间没有人和他们说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了——即使说过,也被当成了耳旁风。十七八岁的孩子,被保护得太好,还不知道“生活”两个字的重量,也不明白学习到底意味着什么。
励志的话有很多,有一句叫做:拼搏到无能为力,感动到感动自己。这句话没有说清的是,有一种结果,就是拼搏到最后,也只感动了自己。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类人,他们花了大量时间在做无用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被人称赞的感觉,还幻想着成功过后的狂喜。
努力这件事,有时候需要讲究方法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电影《喜剧之王》里有这样一幕:周星驰扮演的主人公尹正对着大海喊着:“努力、奋斗!”
尹正读书不多,工作中也只是个默默跑龙套的小角色,穷的有时候甚至连盒饭都吃不上。
在那样卑微到尘埃的日子里,他通过在简陋的房间中贴满明星照片来激励自己,空挡时间时常抱着一本泛黄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仔细研读。
虽然这种笨拙的努力常被周围人嘲笑,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尹正的目标极为明确——在那些追梦的日子里,没有简单重复的劳动,从不画地为牢,没有自我感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
更为难能可贵的,他没有牺牲掉自己的幸福。
他清楚知道,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但是没有结果,就意味所有过程都一无是处。这个世界的公平就是,它不会亏待努力而又聪明的人。
人到底可以有多拼?
某视频网站有人上传过这样一段视频:视频拍摄于某大学的自习室。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错过了高考,考研是他们最后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因此,准毕业生们争分夺秒地学习,睡觉成了一件奢侈品——有些人选择带个帐篷去自习室,困了便在帐篷里咪一会儿。
衡量一个人努力的程度,往往用时间作为计量单位,努力的时间越长,代表程度越高。
2020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到12月底才会开始,现在是8月份,对于有四年大学学习基础的人而言,中间的四个月,完全可以合理规划好学习和复习。
长跑,讲究的是合理规划进度,中间采用跟跑保存体力,在中途就用尽了全力的人,终点前拿什么冲刺?时间是无限的,只要愿意挤,总是源源不断,但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
在成功路上走得轻快的人,很早就知道人这一辈子,只能把有限的几件事,甚至是一件事做好。
他们的起步很早,而且知道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实现最大化的积累,时间的复利效应,会让他们把同龄人甩得远远的。
盲目的努力,只会演变成跳不出去的死循环:因为成绩差,所以要努力,盲目的努力消耗了精力,却没有改变结果,所以要更加努力。当“努力”这件事情失去了上限,努力就变成了目标本身,这种情况下,人一旦停止行动,目标就会消失,人便会陷入焦虑。
如果换个角度思考,把努力作为手段,想清楚要达成的短期结果,并且放弃用时间作为单位来计算进度,这样目标就非常明确了。
比如,今晚要背完50个单词,要弄懂今天的试卷错题,所有一切完成之后,出去散散步,休息一会儿然后睡觉。尽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每一个短期小目标,到最后你会发现,不知不觉间,收获的东西要比最初想象中的多,而且过程相对而言要快乐很多。
知道如何合理分配精力后,还需要做的事情,是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体系,并且学会探索未知领域。
学习有两个区域,一个是舒适区,一个是探索区,大多数人喜欢徘徊在舒适区,因为那里的知识是自己掌握的,是最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的。想从舒适区进入探索区,就需要自我驱动力,打破心理和行动上的壁垒,把不熟悉的部分,经过反复的思索和推敲,逐步消化和内化。
这样的努力,才真正能够为一个人带来价值。
在成功所需要的所有条件中,“努力”是门槛最低的一个,因为所有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他愿意。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努力可能是最难坚持的。要坚持努力,意味着你要忍受长年累月的孤独,要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要面对多次失败依然保持旺盛的斗志,要在诱惑或者冷眼中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
但是真正的努力,不是坚持上网打卡,不是手机中拍下凌晨两点的夜空,它是一种在高压环境中的清醒,是一场自我和环境之间的巧妙博弈。
它需要方法,需要你去动一点脑子,需要你去确定方向,然后迈出步子。路,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如果孩子还在迷茫,那也不要紧,八月长安在自己的书里面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想好,那就一路往前走,努力做到最好,上最好的中学,学最多的本领,考最好的大学,看最多的书,学最多的知识,因为这些都是资本。
对于除了自己一无所有的人来说,那或许是唯一的资本。
最后,在距离高考还不到300天里,我希望那些在路上,背着着沉甸甸梦想奔跑着的孩子们,既然敢猖狂而来,也定能纵歌而去。
作者:叶子
编辑:李晨琰 陈曦(实习生)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简单好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