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开展“国际学生测试项目”(PISA),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参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教育评估项目。该项目每三年进行一次,对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与科学三门学科进行测试及国际比较。
2009和2012年,上海两次参加PISA测试均取得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由此也引起了世界对中国基础教育的高度关注,充分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就。
但在教育界内部,近年来也涌现出一些由PISA所引发的思考。一种观点认为,PISA过于注重标准化测试,会窄化学生的学习内容,特别是PISA过多关注青少年的认知能力、相对忽视了非认知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具有注重书本知识学习传统的东方国家来说,值得引起警惕。
眼下,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视野开始转向,并发出 “超越PISA”的呼声。
比起认知能力,人的“另一半能力”亟需开发
步入新世纪,OECD也开始关注非认知能力的研究和开发,并把它命名为“社会与情感能力”(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并成立了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简称SSES)课题组。
基于相关研究成果,该项目制定了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框架,主要分为五大维度,每个维度确立了具体的测评指标:第一个维度是任务表现,即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表现;第二个维度是情绪控制,主要指标包括抗压力、面对困难的乐观性和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第三个维度是与他人交往,主要指标包括是否具有活力、决断性和乐群性;第四个维度是协作,主要指标包括同理心,也就是将心比心的能力、对别人的信任感与妥协的灵活性;第五个维度是思想开放,主要指标包括好奇心、宽容心与创造力。
随着教育神经科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者发现,社会与情感能力与大脑结构功能具有密切的联系,它们的功能在脑皮层上可以找到相应的反应区位,有不同的神经活动特性。这为社会与情感能力提供了生理基础。
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发展、成功和幸福,是认知能力与社会与情感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进入社会生活,个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开始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在学校学习阶段,由于晋级选拔的依据主要是考试成绩,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与其认知能力有关。而进入社会以后,成年人需要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而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则往往和一个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关系更为密切。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一个现象:很多学业优异的“学霸”,大学毕业以后并没有取得人们所期望的成果,也没有取得个人成功和家庭的幸福,相反,一些读书时学业平平甚至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多年后在不同领域叱咤风云,可能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实际上,从统计数据上看,高智商和普通智商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取得显著成就的比例都在20%左右,生活在不利状态的人获得成功的比例也在20%左右。
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与幸福,取决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认知能力要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共同发展才是全面发展,实现认知能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平衡发展,才能为每个人带来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2014年在OECD召开的有关“社会进步技能”的大会上,大约有11位来自各国的教育部官员就“哪些技能影响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需要培养认知、社交和情感技能全面发展的儿童,以便应对21世纪的挑战。
但长期以来,包括我国在内,人们对认知能力高度重视,对社会与情感能力重视明显不够;对认知能力培养的内容、手段、方法以及评价的技术有无数研究,已相当成熟、形成了相当完备的系统,对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及其研究却非常薄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停留于经验性的水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亟待开发的人的另一半能力。
社会与情感能力,受后天影响更大
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一样,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是成熟、环境与成长经历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又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第一,认知能力主要受制于遗传,后天改进的空间有限;社会与情感能力也与遗传有很大关系,但受后天影响因素更大。
第二,认知能力可塑性弱,社会与情感能力可塑性强。我们很难想象可以把一个智商不高的人改造成一个高智商的人,但完全可以把一个社会与情感能力不高的人改造成一个具有高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人。
第三,认知能力发展的模式是抛物线型,人的智力水平出生后从弱到强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到25岁左右发展到顶点,然后缓慢下降;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模式是螺旋线型的,时高时低,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可以使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提高。
第四,认知能力是一种现实能力,客观存在,使用时才表现出来。社会与情感能力具有动力性,可以促发和推动人的活动。
第五,认知能力只有高低没有正负,而社会情感能力不仅有高低,且有正负。正面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可以促进人的积极行动,负面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可以使人产生失去理智的行为,自杀就是最典型的表现。
近几十年,人们对社会与情感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已有所提高,但直到目前为止,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还没有被列入正规教育的内容,更多时候是停留于一些零散的教育行为,处于自发、业余的状态,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和安排。
与PISA测试并行,新的评估项目来了
2018年,OECD推出青少年“社会和情感能力”评估项目。该项目与PISA测试,是平行的大型跨国调查项目,旨在测评参与国家和城市的学龄儿童和年轻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提升这些能力,促进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平衡发展。
相较于PISA,SSES项目测试对象有所扩展,不仅测评15岁的学生,还测评10岁的学生,每个国家测评对象不少于6000名。除了学生之外,研究对象还涉及学生家长、最熟悉学生的教师以及学校校长或者主要负责人。
为了实现所搜集到的信息之间的互相验证,在对学生进行调查期间,也将发放家长问卷,由主要监护人负责填写与学生相关的信息。在学校中,由本校负责与课题组对接的协调人员提名最了解学生的任课老师,并且保证每名教师负责的学生不超过10人。除了教师之外,学校校长或者负责人也是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
目前已有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和马尼萨莱斯、韩国的大邱、芬兰的赫尔辛基、美国的休斯敦、俄罗斯的莫斯科、加拿大的渥太华、意大利的罗马、葡萄牙的辛特拉、中国的苏州、土耳其等11个国家和城市参加SSES。该测试希望通过大规模的国际测试调查和比较,构建数据库,着重找到下列问题的答案:
不同年级或者年龄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有何不同;
不同性别与家庭背景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差异是什么;
哪些社会与情感能力能够预测儿童的成功或者幸福;
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
什么样的学校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资源);
什么样的社区环境能够促进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如运动会、文化资源与安全)。
不同国家儿童的社会与情感发展水平与其国家的文化传统、教育方式有什么联系等。
SSES项目希望通过科学的调查与分析,为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素质教育,迎来新的增长点
在国内教育界,素质教育作为理念提出并实施,已历时20多年。从过去“实施素质教育”,到如今明确提出“发展素质教育”,可以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量评估和培养,将为素质教育带来整体上的突破、带来新的增长点,为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平衡发展提供新的视野。
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与情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阶段。“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主要讲的并不是认知能力而是社会情感能力。现在,早期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学前班盛行,可相当一部分家庭都是投资于“智力开发”,不仅没有很好地关注孩子的感情、童年经验的养成,甚至还削弱了这个时期对儿童成长最为重要的童年交往,削弱了儿童在这个时期的积极情感和应对生活场景变化的情感能力锻炼。
所以,我们必须要强化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丰富孩子的同伴交往和自由活动,以养成他们安定、愉悦、信任、开朗、开放的性格。
应该认识到,学校教育最主要的载体是课程、学科、教材,最重要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这些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是,社会能力需要在社会性的活动中得到锻炼,情感能力需要在情感的交流和冲突中得到体验和提升。所以,在学校的课程整体设计中,应融入有助于培育儿童社会性情感的教育内容、渠道和方式。同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榜样示范法等,帮助儿童体验他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
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是现代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需要。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更有助于儿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因此,学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设置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自信心、成就感,学会良好的交往方式和技能。
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还必须是整体的、连贯的。这也意味着,家庭、学校和社区在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中需要保持一致、共同作用。通过将现实生活中的项目引入课程,可以逐步改进学校的实践。通过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关系,可以改善现有的针对孩子发展的计划。
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和选拔方法的单一,现在的学校评价主要集中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甚至有时还被简化为对分数的排序。故此,我们需要在学生评价中,进一步关注社会与情感能力评价的内容,而这与新高考改革强调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是完全一致的。
最后,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社会性情感。一名待人友善,关心、帮助别人的教师在无形中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儿童往往被教师在日常教育与生活中自然的情感流露或者特定的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情绪所感染。因而,教师自身良好的社会性情感会对儿童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作者: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授)
编辑:沈湫莎 陈曦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