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半,心理咨询师韦伯已经接待了多位前来咨询亲子关系的“老母亲”。一号妈妈吴女士是一名老师,儿子即将上幼儿园,她本想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假期福利,谁料母子俩在家不是“大眼瞪小眼”,就是“鸡飞狗跳”;二号妈妈张女士正和即将升入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冷战”,她希望新学期能让他转学去一所民办学校,所以这个暑假必须全方位“培优补缺”,但儿子特别排斥去培训班,母子关系就这么“搞僵”了。
都说暑假是考验妈妈综合实力的时候,也是亲子关系的试金石。整个假期,老做作业伤感情,老出去玩伤钱又伤体力,但娘儿俩在家“毫无营养”地消磨时间,又容易“相看两厌”。
为什么亲子的“尴尬”总在暑假被无限放大?到底存在“完美”的亲子相处模式吗?答案其实就在很多人忽视的“每一天”中。
离不开手机的孩子,可能正经历着心理上的孤独
从暑假第一天开始,邓女士12岁的儿子韬韬就一直捧着手机,有时候是在打游戏,更多时候是在和同学聊天,晚上一家人一起吃饭,夫妻俩本想借着难得的空闲和他说说话,却收到冷冰冰的一句:“我和你们没什么好讲。”
“和朋友有说不完的话,可到了我们这里,要么爱理不理,要么就是拂袖而去。”亲子间的“尴尬”在暑假里暴露无遗,这令邓女士心情低落。为什么亲子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殊不知,其实“韬韬们”很可能正经受着心理上的孤独。
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儿童心理教育专家陈默认为,当代都市孩子的现实感非常弱。这是因为,在原本真实的世界中,他们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学习,“孩子的现实事务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没有太多的户外活动,没有足够的朋友,没有情感的连接。”
父母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平时是否难得跟孩子交流,仅有的谈话主题也基本都是学习成绩,却很少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
因此,很多孩子才会去虚拟世界里“体验”真实感——无论是成功时的快乐,还是失败时的沮丧,在网络里,他们的真实情绪是被倾听的,亦是被尊重的。
“被暑假放大的亲子问题,其实都是平时相处的投射。”韦伯提醒,家长应该在平时的每一天都注重和孩子的有效沟通,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和现实感。毕竟,“融洽的亲子关系需要双方一起用心经营。”
父亲也应积极参与到育儿环节中
无论是理想中的“母慈子孝”,还是“鸡飞狗跳”的暑假笑谈,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故事的主角似乎总是“老母亲”,很少听说有“老父亲”的参与。
现在,不少爸爸被妈妈们戏称为“云配偶”,在妻子为娃如何更好地学习、升学、成长而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们常常因为种种原因缺席育儿,暑假也不例外。家庭育儿分工的天平逐渐倾斜,也是损害亲子关系的一个原因。
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的一生有两个发展方向——亲密性和独立性。母亲的优势是培养孩子的亲密性,比如温柔、善良、细心等特质,而父亲的优势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顽强、勇敢、负责任、有担当等特质。
研究还发现,父教的缺失往往会让一个孩子变得软弱或蛮横,有父亲陪伴的孩子,社会适应能力会更强一些,甚至学业上的表现也会更好。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联盟”。
那么,对爸爸们来说,应该怎样有效地参与育儿?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副教授周圆建议,有意识地、自发地提高与孩子的互动程度,是父亲正确参与育儿的第一步,其中包括照料、游戏、沟通等。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需要父亲的时候能够获得正面的呼应和支持,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不存在“完美家庭”模板,关键是要找到平衡
“现在的家庭样态越来越多元了,但遇到亲子问题的家庭都有相似的特点,而那些幸福之家也有一定的共性。”这是韦伯这几年在家庭咨询中的亲身感悟。
以最近向他咨询的张女士为例,韦伯将其称之为典型的“直升机育儿”。根据学界的说法,“直升机育儿”指的是高参与度、高时间密集度、高控制度的教养方式,这种形式较多出现在高知家庭、精英家庭之中,这类父母不仅习惯于“监视”与“保护”孩子,还常常会插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参加的活动,甚至交友与恋爱。
在韦伯看来,“直升机父母”的出现也和一些现实原因有关,因为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当下,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学业、事业的成功,因此这类父母希望通过努力参与并干涉孩子的学习,让他们拥有足够优秀的成绩,或者拥有一技之长,这样才能在同龄人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直升机父母”却在无意间成了孩子的强大压力源,而叛逆、自卑等负面情绪将成为孩子对这种教养方式的反抗。这也是暑假期间“直升机育儿”方式特别容易滋生亲子矛盾的原因。
韦伯坦言,其实并不存在“完美家庭”的模板,但我们需要追求的是“平衡型家庭”。这需要协调家庭的凝聚力和适应力,做到“灵活而独立”或“灵活而连结”或“牢固但独立”或“牢固但连结”。
这一说法与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的研究不谋而合。他强调,亲而不密、孝而不顺、各自独立而心心相依的亲子关系才更有利于父母、子女的共同成长。
作者:朱颖婕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