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款App将老挝万象的各种运输服务整合到一起,帮助客户在合适的时间以适合价格找到最合适的车辆和驾驶员;香蕉可以用来制作纪念品和装饰画,原料既廉价又环保,还能为更多人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工艺艺术品还弘扬了越南的民族文化……
来自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八所高校的42名青年学生代表,将自己的项目带到了7月21-23于青海举办的第三届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以下简称“训练营”)。
在为期三天的训练营中,青年学员们接受了国际导师团队提供的个性化项目创新教育和创业孵化训练,确定了项目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实施办法。经过专家、导师们的专业评审,确定了老挝国立大学的 “‘派南孔’突突车APP”、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的“旅行伴侣”、中国的“云农场”、越南大学的“香蕉的色调”、缅甸仰光大学的“太阳能农作物干燥系统”等七支优胜项目。这些项目将与创业导师们保持紧密沟通,不断提升项目层级,付诸实践。
通过持续加强专家、导师与学生团队的联络沟通,此次训练营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以下简称“澜湄”)多方力量的支持,共同推进着关于流域治理的青年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
新升级:为古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创新青年智慧
“我们尝试结合老挝传统文化,运用环保高科技进行废物利用、太阳能利用等一系列清洁产品提高旅游村环保使用率。”来自老挝国立大学的团队计划开发一个“生态旅游村”。缅甸仰光大学选手的项目则致力于从椰子废料中提取椰壳纤维,作为昂贵的人造生物介质的替代品,鼓励行业利用椰壳纤维作为更加绿色和低成本的废水处理原料。
这样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项目,在本次训练营中都得到了导师专业与个性化的孵化指导。
比如,对于理念很好但过于理想化导致难以落地的关注生态、社会的一些项目,来自老挝国立大学的评委艾枫·孔马尼拉表示,公司最终还是要赚钱,他会从自己熟悉的财务会计领域为这些项目提供建议和帮助,“你项目值多少?能赚回多少?能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
▲在激情演讲环节,团队用精彩的三分钟展示项目半年来的进展。
五年来,澜湄六国14所高校的近三百名学生通过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ICMG)的平台,为流域治理与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着青年智慧。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YICMG自诞生之日起,就参考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全球性目标,兼顾本区域特色问题,制定了未来15年的赛事主题,旨在通过赛事激发澜湄流域青年创新创业的活力,提出流域治理的青年方案与项目。
四届赛事、三届训练营,吸引到澜湄六国高校师生上千人次参加,共提交政策创新、公益创业和小微企业方案186个。现在,YICMG基本形成六国轮办机制,成为澜湄合作框架内有特色、有影响的青年人文交流品牌和对外宣传高端项目。
每一届YICMG决赛的结束往往只是创新项目走向创业实践的开始。决赛后,获奖团队需根据专家意见,加强实地调研、充实材料,进行可行性论证。在本次训练营中,在激情演讲环节,团队用精彩的三分钟展示项目半年来的进展;在澜湄咖啡屋环节,学员以团队为单位轮流与导师就项目的进一步孵化交换想法,进行深度交流;来自青海的青年创新创业代表采用了Ted的形式,与澜湄六国青年分享经验,在同辈教育中共享青年双创智慧,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
新机制:为六国青年量身打造合作交流大舞台
推动澜湄青年交流机制化是六国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共识,2018年1月,澜湄合作领导人第二次会议通过《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提出要“推动青年交流,打造澜湄青年交流品牌项目”。
澜沧江-湄公河是中国同流域其他五国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澜湄流域高校间交流频繁,创新创业合作已有初步成效。YICMG自成立以来,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服务“澜湄合作机制”,先后被纳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的活动安排和《澜湄合作第二批项目清单》。这为澜湄青年合作交流机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网络。应运而生的澜湄青年合作交流中心于7月2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心将成为推动澜湄青年人文交流、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和“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澜湄咖啡屋环节,学员以团队为单位轮流与导师就项目的进一步孵化交换想法,进行深度交流。
澜湄青年国际营地也于7月24日在玉树揭牌。它将成为澜湄六国青年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合作交流的实践基地。主办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澜湄六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自2016年澜湄合作机制建立以来,澜湄区域各国伙伴关系日益巩固,六国青年和人文交流更加深入,合作成果持续涌现。希望通过我们的踏实工作,为推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的全面合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桥梁:学生团队通力协作 “互联网+”助力澜湄友谊
YICMG的舞台上,青年学子是参赛者,也是赛事筹备的主力军,本届训练营即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学生团队牵头筹备。学生团队结合近几年中国“互联网+”热潮来巩固澜湄青年间的友谊,开发了六国选手可以种植虚拟树的微信小程序“澜湄友谊树”,训练营闭幕式后,选手根据虚拟树的数量一起在青海种下了象征澜湄青年友谊和源头绿色发展的“澜湄友谊树”。
今年1月第四届YICMG刚刚结束,负责统筹学生团队工作的2017级硕士生顾嘉伟就投入了暑期训练营的紧张工作中,2015级本科生赵松涛则已经连续四次参加活动筹备,他也将接过学长学姐的接力棒继续奉献 。
半年来,从活动设计、训练营通知、作品提交、人员邀请到活动安排等环节,这支学生团队通力协作,确保了每个环节的顺利开展。由复旦大学、青海大学的学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者,也为青年交流合作留下了亮丽的一笔。
作者:王鹏(本报西宁7月24专电)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