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尊师重教纪念碑”前,于漪老师(右二)与新教师们合影留念。
“不能将家庭作业变为家长作业,民办中小学实行摇号录取,这些都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好政策!”这些天,90岁的于漪老师正在休养,可面对记者的第一句话,谈的就是日前国家出台的义务教育新政。作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基础教育领域深耕近70年,她对教育的关注已深深印刻在了生命里。
去年底,于漪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获颁“改革先锋”称号。此后,她愈发忙碌了,四处奔走为青年教师培训、演讲,为的是把不断奋斗、勇于改革的精神传递给基层教师。在她看来,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属于个人,而是对全国1700万教师的肯定。
“与学生共建一幢会呼吸的大厦,是语文教学艺术的精髓所在。”于漪说,教师不能只给学生提供建筑材料或者一座茅草屋,它给予孩子的应该是一幢立意高远的大厦,启蒙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得体表达,成长为思想丰富、有智慧的人。
“学生为谁而学、教师为谁而教”
教育究竟应该“育人”还是“育分”?眼下,“唯分数论”在学校和家长中很有市场,“学生为谁而学、教师为谁而教”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追问。于漪常说,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方面多下点功夫。“生命是有灯火的,这个灯火就是理想、就是信念,老师应该帮孩子点亮心中的一盏灯”。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于漪一直通过语文教学来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她看来,语言的背后是文化的深层编码,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要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必须用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孩子的心灵。为此,她坚持教文育人,并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年轻人成长不容易,我们要拉他们一把”
从三尺讲台退休后,于漪把大部分精力投注在培养年轻教师上。她为中青年教师骨干培训班讲述师德与专业实践已经坚持了八年。
教师的一句话一件事,往往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于漪总是对年轻教师呵护有加。“所有年轻教师来我家请我给他们的新书作序,我从不拒绝。现在的年轻人想要成长、要出头,真是不容易啊,我们要拉他们一把。”于漪说。
进入于漪老师的名师基地后,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校长马玉文说,她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更是教师成长的引路人。在于漪的教导下,他体会到,教师也要“高、精、尖”:“高”,即提高眼界,与磨脑子的书交朋友;“精”,就是不厌其烦地准备,精心上好每一堂课;“尖”,是要用针尖刺入实践,让深度反思成为习惯。
于漪说:“人生是一张单程票,耽误不起。我就是一块铺路石,让中青年老师‘踏’过去,指引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帮助他们建好各自的精神家园。”
作者:张鹏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