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20日。这个特别日子的含义,年轻人都懂。
在上海的高校——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青年大学生们用网络拉歌的形式,向祖国表白。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青春中国,中国青春,人类世界有我们东方的赞歌,东方的赞歌。”……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旋律在同济大学校园唱响,同济大学师生饱含深情放声歌唱,用歌声抒发着对祖国的赤诚之爱,表达着强国之愿、报国之志。
同济大学校史馆前,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学院学生、学生理论研习班学子一道,深情放歌同济大学原创歌曲《青春中国》:“多少次梦中诉说,你是我豪迈的祖国,世代的劳作,汗水浇灌了秧禾……”
火红的T恤,激荡着炽热的爱国之情。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陈大文说:“爱国是一种深沉的情怀,表达这种情怀需要仪式感。今天我们与学生共同唱歌抒怀,让此时此刻显得格外不同,它能唤醒我们的真情,使我们感到特别庄严和神圣。我相信,它能凝聚起磅礴的爱国力量。”
深蓝色的T恤,象征的是浩瀚的蔚蓝色海洋。在同济大学海洋楼前,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怀阳教授与学生一道放声高唱《青春中国》, “海洋强国”的梦想在师生心间澎湃。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院士领衔,以翦知湣、周怀阳为主要代表的“三深”(深潜、深钻、深网)团队,一直瞄准深海研究的制高点,积极推动着我国深潜、南海大洋钻探、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等“三深”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很幸运生逢这样一个伟大时代,让我一直专心做深海大洋研究。国家的前进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希望青年学生继续努力奋斗。”周怀阳说。
土木工程学院大楼、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大楼、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大楼前,同济大学青年学子带着青春自信的笑容,满怀豪情共同接力唱响《青春中国》。
年已93岁的著名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专家孙钧院士及其领衔的同济大学港珠澳大桥科研团队,年近八旬的著名建筑学家郑时龄院士也出现在歌唱的队伍中。同济大学港珠澳大桥科研团队不久前当选“2018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尽管早已入耄耋之年,孙钧院士仍是个大忙人,老先生现在每年都要出差30余次,亲自跑工程现场,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奔忙不息。科研团队在沉管隧道抗震安全、沉管预制件早期性能 、人工岛地基处理等多个重要领域攻坚克难,啃下了多块“硬骨头”,填补了国内乃至世界技术空白,为这一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为了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有更好的发展,郑时龄院士直到今天依然不知疲倦地坚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第一线,不辞辛劳地奔忙于国内外各种学术和公共的会议与活动,一心只为推动他一辈子心头所系的“更好的建筑、更好的城市、更好的未来”。
队伍中还有领衔团队入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同济大学李国强教授。他带领着团队,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各领域做得样样出色,彰显着师者的使命担当与高尚风范、学者的深厚造诣与为国情怀。
同济师生抒发爱国情怀,他们决心将爱国之情化为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好一片中华大地,不振兴工艺,真可惜,真可惜!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作工负了好教育。”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汽车学院赛车场,在“红色的足迹 行进的伟业”主题展览前,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学生车队、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一大会址义务讲解员团队激情开唱同济大学老校歌,重温、传承同济人读书救国之传统,立志为实现民族复兴梦想接续奋斗。汽车学院志远车队、翼驰车队、电车队等多支大学生车队一次次斩获国内外比赛大奖,展示了同济汽车学子科技创新的风采。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在辅导员张桁嘉的身体力行下,学院与一大会址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联合培养了20余名党史志愿者讲解员。
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同济大学一二九纪念园,同济大学第二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殷夫班”的学生、同济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学生一展歌喉,深情演绎同济大学老校歌。 支教团成员陈孝锦唱得十分投入,他说:“老校歌承载着同济人读书救国的光辉岁月。即将奔赴西部支教的我们,在这嘹亮恢弘的歌声中更加坚定了奉献西部、投身教育的热忱之心。”
在同济大学三好坞,十来位港澳台学生也自发加入到了歌唱老校歌的队列中。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在同济大学国旗班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之后,同济大学师生代表400人开始大合唱。他们身着红、粉、蓝、绿、紫多色T恤,每人挥舞着手中的国旗,齐声高唱,字字句句饱含着深情,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同济校园上空。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