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亚洲文明联展活动的一部分,今天,“亚洲文明与国际传播:范式与融通机制”学术沙龙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中外学者们热烈讨论亚洲文明国际传播的范式构建,呼吁以创新理念和研究方法,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进而推动亚洲文明中优秀成果的创新理念和成熟模式传播至全球。多位学者指出,文明多样性正是亚洲文明走向世界文明中心舞台的优势所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杨洁勉研究员在做题为“数字时代的亚洲文明:语境、内容与沟通”的报告中强调,各种文明都必须坚持互鉴交流,没有一种文明能够在封闭中走向繁荣,文明间的沟通不仅是一种现实,更必须是我们要追寻的目标。同时,亚洲文明一方面要求同存异,推动共性的发展,开创新的亚洲文明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必须努力与世界上其他文明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效沟通,以致力于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发展。
印度查兰辛格大学印地语系罗新伟教授(Navin Chandra Lohani)则指出,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亚洲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源,亚洲不同文明间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韩国外国语大学全球安全合作中心主任黄载皓说,当前中国应致力于夯实亚洲的价值和文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实现“民心相通”。为此,要注重培养优秀人才来促进各国知识分子之间的沟通、高校等学术机构之间的沟通、国家之间的多边或单边沟通,其中高校所扮演的角色最为关键。
上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认为,近现代西方文明在影响亚洲文明总体传播范式的同时,也影响了亚洲内部文明间的传播范式。在信息多元时代,媒体对亚洲文明有效传播越来越重要,开展跨学科的文明对话是防止文明传播“误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此次沙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中心承办,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蒙古、印尼、泰国等15个亚洲国家和地区近40名专家和学者参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在沙龙开幕式上指出,文明传播要互融互通,国家才能共存共荣,世界才能和平发展。与新中国同龄的上外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中外文化交往培养了大量人才,未来将继续以“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此次沙龙的主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脉相承,对亚洲文明的发展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樊丽萍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