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本应向全民免费开放,可作为学术成果主要载体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却漫天要价。
十个小时前,加州大学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同时发推“愉快地”宣布:剑桥大学出版社和加州大学达成了开放获取出版协议。
这份协议的意义在于,这是美国的第一份开放获取协议。也是剑桥在美国的第一份开放获取协议。
这项为期三年的协议提到,加州大学的十个校区将永久全面的访问剑桥大学出版的400多种期刊。由于加州大学开放获取出版费用上升,阅读费用降低,因此大学的合同成本不会显著上升。
另一方面,各国研究机构纷纷与传统学术出版机构解除了合约。此前,挪威高等教育与研究联合服务委员会终止了与国际最大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的合约——这让挪威方节省了每年1000万欧元的订阅费,不过也失去了爱思唯尔旗下大量优质期刊的使用权。
在挪威之前,欧洲的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纷纷抱团向爱思唯尔宣战。
爱思唯尔是全球学术期刊数据库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学术出版机构,旗下有大量高影响因子的学术杂志。如今,各类新兴媒体让学术成果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被更广泛地使用和分享,“开放获取”在成为趋势的同时,爱思唯尔这类传统数据库巨头则遭到越来越多的抵制。学术的公益性和数据库巨头的营利性之间,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数据库费用占了高校全年总支出的三分之二
学术期刊的数据库至今都是学者从事科研的重要辅助工具。为了购买并维护好这些数据库,高校和科研机构每年得向学术信息供应商们支付昂贵的订阅费用——它们多是爱思唯尔、韦利、斯普林格-自然等拥有百年历史的专业学术出版商。
在中国,这笔订阅费在不少高校占了每年总支出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而且年年涨价。高昂的订阅费让高校不堪重负。
对此,科学家们虽不满却又很无奈,毕竟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替代渠道。
“每年,我们绞尽脑汁、用尽各种方法来降低订阅费。”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陈进教授告诉记者。为了降低成本,中国高校一直抱团申请“团购价”。甚至,一度也曾与爱思唯尔决裂,宣称不再订购。但是,最终仍然不得不通过谈判解决。
传统学术期刊巨头开始转型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几年前兴起的开放获取运动让学术研究的公开分享成为可能。谷歌学术、“盖茨开放研究”平台等互联网平台越来越受欢迎。倒逼之下,一些传统出版巨头们也开始转型。
今年1月,由德国图书馆、高校和研究机构等700多家研究机构组建而成的联盟与学术出版商韦利签署开放获取协议,这些研究机构的学者将能获得韦利旗下所有学术期刊1997年之后的全部访问权,而德国科学家在韦利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将对所有人免费公开。3月底,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和美国化学会出版部门之间也签订了类似协议。
“传统出版商向‘开放获取’转型一定是未来几年的必然趋势。但是,一些出版商转型意愿并不迫切。”一位信息服务机构的负责人说,传统的学术出版商利润一般维持在20%至30%之间,数据库收费是其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不少出版商希望延长收费产品的寿命,获得更大利润。
此次与挪威学术界“擦枪走火”的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就是其中之一。爱思唯尔方面声称,经过持久的谈判后,他们已经同意以多种方式降低挪威方面的订阅费用,并正朝开放获取方向努力,但其所降额度仍然未被对方所接受。
公共利益和商业利润,出版巨头转型并不容易
对于传统的出版商而言,如何在转型过程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价值体系是眼下面临的最大难题。
科学研究追求的是公众利益,而学术期刊追求的仍然是利润。从目前情况来看,出版商普遍选择向读者免费、向作者收费的商业模式,可这笔“版面费”对科研作者来说,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由于互联网的准入门槛较低,一旦将学术成果上网开放,由谁来监管科研质量也需要斟酌探讨。目前,陈进已经接触到了不少打着“开放获取”牌子的低劣学术网站。“有些人注册一个小公司,收取几千到数万美元版面费就可以发表论文,可是这些论文品质很差。”陈进说。
而对图书馆而言,对这些杂乱信息进行整合、聚类也将是一场浩大的工程。因此,陈进认为,实施学术信息“开放获取”之前,仍然要规范准入门槛、管理规范和标准等。“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固然是一种科学情怀,不过落实到操作层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探讨。”陈进表示。
>>>链接:
记者手记
研究人员将研究成果的出版权出让给期刊出版商,本是希望学术成果能够广泛传播,既向社会普及了知识,自己也获得了学术影响力。然而,出版商却更在意期刊订阅和数据库使用带来的高额利润。这就是学者在数据库垄断时代面临的窘状。
而且,作为学术成果主要载体的学术出版商还在逐年提高期刊和数据库的使用费,来为自己赚取高额的商业利润。即便是在国内,情况也是如此——知网等数据库年年上涨费用。
学术出版机构赚取一定的利润用于日常运维,本无可厚非。不过,利润值维持在多少才是合适?归根结底,学术出版机构不单纯是商业公司,还承担着一定的学术义务。
随着互联网等新传播工具的普及发展,原本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学者们终于找到了“武器”。早在2003年,德、法、意等国科研机构就签署了《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宣言,呼吁各国科研机构在互联网上开放更多学术资源,为研究者提供免费开放的科研环境。
目前,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已签署该宣言。
未来,区块链技术必将再次推动学术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在这种形势下,学术期刊巨头对科研成果传播的垄断权,还能持续多久?
作者:金婉霞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