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国英语教育固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客观地说,也有一些不足。如果从是否充分满足国家和社会的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看,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因为,除少数人到海外学习工作外,大批本土培养的科技工程人员无法用英语熟练地汲取国际前沿信息,与国际同行交流其各自领域的科研成果,也无法用外语有效开展研究。
40年后再出发,高校外语教育未来要走什么路?如何进一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是时候就高校外语教育的定位,作出新的考虑了。
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目标,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
英语是国内莘莘学子投入精力最多的课程之一,也是高校选修学生最多的一门公共课。尽管目前英语学习的起点已提前到小学一年级、甚至学龄前,但高校英语教育始终定位在中小学英语同质化的通用英语和基础英语教学,其结果只能是费时低效。
目前,公共英语教材还充斥着“我的父母”“我的家乡”“我的爱好”这些与大学生认知程度和知识结构极不相配的课文,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普遍懈怠。
公共英语实施以能力等级达标为驱动的应试性教学,即以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完成大学英语学习的标志,结果培养出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
公共英语之所以长期应试,一是外语界“鄙视”将外语作为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的工具,坚持外语教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二是外语界认为,学生只要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就能胜任专业学习和研究,没必要结合学科学习科技英语等。
高校英语教育范式转移已刻不容缓
顺应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大学亟需培养一批能用英语直接从事学习、工作和科研的大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英语教育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范式转移,已刻不容缓。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二战结束后,在国际间科技经济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从应用语言学中发展出来的一门新兴独立学科。它一反以语法翻译为方法、以文学经典为载体和以等级达标为目的的通用英语教学法,开辟了以学生专业内容为载体的语言分析和教学的新路子。40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把英语作为外语的高校英语教育都采用了专门用途英语,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明确要求高校把外语作为工具, “培养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的科技人才”,专门用途英语由此被引入中国。1987年教育部修订外语专业目录,将外语学科分为外国语言、外国语言文学、语言学和专门用途外语四大类。在专门用途外语下面,列出了专门用途外语科技、旅游、外贸和外事管理四个方向。但不久后,专门用途外语就被 “踢”出了外语学科目录。
目前,对于是否要恢复专门用途英语,学界仍有不同意见。一部分专家认为,外国语言、外国语言文学和语言学,是外语教师可教的;而专门用途外语是专业英语 (如冶金英语、材料英语),一般的外语教师无法教。实际上,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专门用途英语不是专业英语,而是把专业内容作为语言分析的媒介,教学生如何汲取和交流他们的专业信息。
简单地说,专门用途英语是通过让学生分析专业领域的期刊论文,或实验报告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从而掌握这些体裁文章的语言规律,让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有效地汲取信息,写出圈内认可的文章和报告。一个人的英语语法再好,讲得再流利,达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只说明他有充足的语言技能储备。但这种储备只有结合特定的工作语境(如化学实验报告、民事判决书、飞行员与指挥台之间的通讯交流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有效发挥出来。
学生应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专业学习,而非外语学习上
对中国人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要让多数大学生像掌握母语那样,把英语学到听说读写样样精,达到《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八九级(即英语本族人水平)几乎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大学生专业学习时间有限,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让他们为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全面达标,把大半的学习时间都用在英语学习和应试上,而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科技创新。我们应该确保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而不是学外语上。
在这方面,日本外语教学的策略也许值得参考。日本既不搞全国性口语比赛,也不搞教学等级考试。他们一心一意培养大学生,也就是未来的科学家,用英语作为工具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日本科学家听说能力可能比较弱,但他们在专业领域有着很强的学术读写能力,这是帮助他们获得一个又一个诺贝尔奖的诀窍。
为此笔者建议,国内高校可尝试把公共英语从外语学院独立出来,成立校级语言教学研究中心,为学校各专业院系的需求服务,为大学生们插上专业交流的语言翅膀,让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自由翱翔。
其次,各高校的外语学院要 “并、转、停”,将剩下的英语系或外语系更名为 “英文系”或 “外文系”,更改系名将使英文专业和中文专业一样,成为有真正学科支撑的人文学科,而不是语言技能培训机构。须知,研究英美文学的英文系不是每所大学都需要的,但公共英语是每所高校不可缺少的。
最后笔者呼吁,尽快在教育部外语目录里恢复专门用途英语的学科地位,这样才能使语言教师找到学术研究的方向,不会出现白天教专门用途英语,晚上搞莎士比亚研究的 “两张皮”现象。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教委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相关链接
大学英语,你怎么看?
网友“兔子”:英语系毕业后,我从英文编辑转行做了国际贸易。单纯英语系毕业只能做老师、编辑或者翻译。但是英语很重要,国际市场拓展离不开英语。
网友“假装活着的猪”:感觉学校学的都是理论和基础,出来工作后还是得重新学。只是说有基础在,再去学的话,上手就快一些。不单英语专业,其他专业也有这个问题。
网友“三石博士后”:有兴趣的人可以学习英语,不提倡全民学习,更不建议英语作为单独专业。作为一名博士后,我已经学英语二十多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感觉真是本末倒置,如果有学习英语这些精力,可以将专业研究到精尖。
网友“河马的实验室”:英语只是个工具,没有专业知识。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翻译不了理工农医的文件,只能干不需要专业知识的翻译。日本不像我们这么追捧英语,也完全不影响拿诺贝尔奖。
网友“苹果园”:中国的英语教育太注重课本和应试,忽略了语言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口语和听力。大家是否有这种感觉:在学校学了十几年英语,但真的进入社会后,很多时候根本派不上用场。这实在是应试教育的失败。
网友“杀手的童话”:过分强化英语教学和过分弱化英语教学,我觉得都不合适。英语教学的广泛弱化与专业的强化应同时并存。我觉得,英语专业的其中一个职能应该是,追踪并把国外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引进到中国来。这对英语学习的专业性要求,就非常高了。
网友 “来来去去”:中国严重缺乏既懂专业、英语也强的“双枪”人才。早有翻译界前辈呼吁了,可认真听、切实做的实在太少,太多人学的时候不考虑未来的市场需求,只图当时省时省事,遇上及时、主动朝这个方向探索,给学生加餐恶补的老师已算撞大运了。市场倒逼是时下最时髦的说法,外语人才市场也不例外。该来总会来,早晚而已。
网友“平凡的世界”:不管哪种方式,英语教师还是需要的。想想从小学到大学都没学好一门语言,我为自己没学好英语而感到遗憾。但外语对于当今时代又是必需的,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千万不要放弃学好英语。
网友“Richard”:英语学习因人而异,总体来说没坏处,但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大家都笑话日本人的发音,但日本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很强,学习英语是为了交流,也是为了学习以英文为载体的知识,看美剧不用字幕也很爽,凡事都看自己是否真的用了心。
网友“一二三四开始”:外语应该像音乐或者美术专业那样,成立专门的院校。外语应该对于大众教学更加工具化,对于专业教学更加学术化,不能 “一刀切”。不过,不学语言等于放弃了通往世界的一扇门,同时,中国故事要讲好,外语这条道不能少。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把专业办得更精,而不是范围更大。
作者:蔡基刚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