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是亲,骂是爱”这句话不知道源头出在哪里,一直流传了很久,也成为众多深爱孩子的父母的一句口头禅,似乎有了这句口头禅,我们打了孩子,骂了孩子就合理化了很多,也心安理得了很多。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位心理学家胡慎之曾经在微博上做了一个调查:
“你为什么内心深处永远无法原谅父母?”有研究指出,在中国,67.1%的家长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羞辱或经常批评孩子便是最为广泛表现之一。
其中微博里很多人回忆父母对自己说过最“恶毒”的话:
“你除了吃,还会什么?”
“你怎么这么蠢?”
“你是猪啊?”
“说了多少次了,怎么还是记不住!”
“你就是个废物!”
“你怎么不去死?”
“你真丢人”
“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
“别哭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这样下去长大了肯定会去坐牢”
……
……
这些话是不是似曾相识?我们的童年都曾经听过或多或少这样的话,当我们再一次回忆起来这些语言的时候,你们会怎样的感受呢?当我们无意或有意的对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曾经我看过这样一个伊索寓言《北风和太阳》:北风和太阳打赌比赛,各显神通,看谁可以先让路上的行人脱下身上的衣服,那谁就先赢。北风呼呼的吹着寒冷的风,路上行人纷纷把衣服裹得更紧,行色匆匆地赶路,没有一个人脱下衣服。太阳阳光普照,行人们逐渐感觉到暖感觉到热,走得热汗淋漓,便一件又一件地脱下衣服。
这个故事让我有非常深刻的启发:温暖的话似温暖的阳光可以让人如沐浴春风,愿意更大的敞开,暴力的语言犹如寒冬的风刺疼我们的内心,也让人们更多的关闭心门。最无形却最有杀伤力的武器,那一定是语言暴力。这样的话语,偶尔一句两句确实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反反复复,不断的重复的告诉“孩子、你没有用”、“你很蠢”,将会大大的影响孩子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培养。当孩子带着这种“我不行”、“我很差劲”的信念去学习、去工作、甚至走进婚姻,将会对他们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心理学家曾经调查显示:平均每20个人就有1个人遭受过语言暴力;每50个人中就有1个人因语言暴力导致心理疾病,轻者患有社交障碍,重者有杀人和自杀行为。我们满口是爱,却让孩子感受到“面目狰狞”。被教育错的孩子,比不教育的孩子被伤害的还要严重。亲爱的父母们,养儿育女的唯一方法是智慧,我们需要更多的学习。
体罚确实能让孩子立刻遵守规则,表现出对家长的认可,短期效果非常好。但从长远来看,打孩子对改善他们的行为效果并不好,还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如果频繁对孩子进行严重体罚,会造成孩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反效果——打得越多,孩子的行为问题越严重。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要想惩罚有效果,必须在行为出现时立即惩罚,并且这种“行为——惩罚”模式还要有一致性,即每一次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就要立即惩罚,否则条件反射难以形成。但是,很多家长并不能保证孩子每次犯类似错误的时候都能给与一样的处罚。
关键是,体罚本身并不能教会孩子分辨是非对错。体罚只能使孩子对家长产生恐惧,家长在场的时候孩子可能按照家长的要求做,但是家长不在场的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不会那么守规矩。因为“守规矩”对孩子来说,只是为了“避免挨打”,他们并没有将“恰当的行为”内化,甚至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孩子挨打之后会经历恐惧、愤怒、悲伤等情绪,这些情绪会使他们更难以认同父母的“管教”。被父母打过的孩子更可能对他人产生敌意,有些孩子甚至不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才被打,相反他们认为是别人导致自己被打,因此在社交时更具有攻击性。
打孩子还给孩子树立了暴力的榜样——他们错误的会认为打人是一种合理行为,从而进行模仿,此外,暴力管教对于家长本身也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会引发家长的虐待行为。殴打孩子和虐待孩子往往只是一线之隔,很多人在打孩子的时候,他们的愤怒并不会削减,反而火气越来越大。某些父母一开始只是想要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管教会升级为严重的伤害行为,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打是亲,骂是爱是最大的谎言,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需要更多的智慧。我们父母最大的力量是将生命的礼物给了我们的孩子,我们最大的智慧不是将财富给了孩子,而是将我们的孩子变成财富。
编辑:沈湫莎
责编:唐闻佳
来源:HFC富足父母家庭教练、搜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