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样才能训练宝宝睡整夜。”这是风靡一时的美国婴儿“哭声免疫训练法”,在国内也有众多拥趸。但日前,一篇文章刷遍朋友圈,这位提出“哭声免疫训练法”并身体力行地用于自己孩子身上的心理学家,自己的儿女成年后回忆幼时经历却痛苦不堪,并深陷精神疾病之中。
“像这类看似科学并在朋友圈中风靡的所谓‘科学育儿法’其实并不少。”知名的心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周念丽教授说:“很多网红育儿文提倡的往往只是为了博眼球而拼凑出的看似科学实则并没有科学研究依据的所谓‘科学’。真正的科学育儿,应该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并且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个性。”
红极一时的理论未必是真科学
哭声免疫法源自美国的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他曾宣称,用这个方法训练的孩子可以睡整觉,而且不爱哭闹。殊不知,这种方法早已在科学上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这个理念认为整个世界是“没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国”。这一曾经风靡的育儿法导致美国众多受此训练的孩子成年后出现睡眠障碍,甚至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症状。
美国精神分析师协会主席杰瑞姆·布莱克曼日前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时称,人在出生后第一年是最重要的一年,婴儿出生一年中如果哭泣不能得到及时回应,那他就无法发展出对周围的人和世界的信任能力。
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方玥则一语中的:“幼儿在生长初期,哭泣是宝宝与妈妈沟通的唯一渠道,这是不应忽视的信号。孩子在爱中成长,才能有巨大的心理能量。一个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是其心理成长的第一支柱。不管今后他碰到什么困难,都会努力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
何止“哭声免疫法”,“手里握冰,穿着内衣在雪地里奔跑,以此训练孩子的意志力”“一天三顿打,孩子进北大”“孩子要早睡早起,早上起不来的话,就开着大灯,养成秒醒的习惯后就好”……这些在严谨的教育心理学学者眼中荒唐的育儿法都曾风靡一时。
不科学的理念往往是利益作祟
放任婴儿哭泣并不能造就懂事宝宝,只有充分满足婴儿情感需求,才能收获健康儿童,这是得到科学验证的理论,但为何错误的育儿法还会被如此广泛地传播?
“到处倡导看似科学、实则经不起推敲的教育理念的背后,有些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这套教育理念,有些自媒体上炒作的育儿概念甚至出自利益的推动。”一位大学心理学学者直言:“很多教育理念流行后,市面上立刻能够看到相关的书籍,乃至培训班。对此,家长应该有基本的辨别能力。”
曾经的“中国狼爸”萧百佑由于自己的孩子考上了北大,因而在宣传自己的育儿理念时,一味鼓吹“孩子犯错就得打”,甚至“老四犯错,老大老二老三都要‘连坐’挨打,因为大孩子是责任人”。导致不少家长开始照搬狼爸的育儿经,拿起了皮鞭。萧百佑随后出版了他的育儿书。然而,他很少强调他和孩子间的亲密交流。仅仅遵循“不打不成器”,真能让更多孩子走进名校吗?
更不用说一些网红文为搏眼球而颠倒是非,把“伪科学”裹上科学育儿旗号,误导了众多新手家长。一位家长直言:“但凡看到有家长详细地讲述自己孩子英语阅读突破的经历,往往会看到文章中的购原版书链接,有时候还顺带推销课程。”不久前网信办关掉的一批公众号就有不少都是这一套路。
尊重成长规律和每个儿童个体
“很多人宣扬某种教育理念,育儿理念并不是因为这个理念真的好,而只是他/她自己比较喜欢这个理念而已。”心理学家李子勋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其实戳破了家长对于育儿理念盲目追捧的幻想。
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需求不同,发展特点和发展速度各异,不能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来应对没每天千变万化、不断成长的孩子。周念丽表示,“‘读懂儿童’才是应用各类育儿经验的前提。”
周念丽举例称,面对“困难型儿童”“容易型儿童”和“慢热型儿童”,家长应该给出不同的需求回应。她的团队曾针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哭声进行研究,发现,单单孩子的哭声就有至少九种不同的表达指向。比如三四个月的孩子发出稳健、均匀的哭声时,大多是因为饿了,此时,家长按照每四个小时喂一次的节奏把握喂养规律;孩子发出低沉的哭声时,大多心理性啼哭,此时家长可以跟孩子说说话,缓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当孩子突然性地、发出尖锐地啼哭时,多半是被感受到了异物或者不适,此时家长则应该立刻抱起孩子进行抚慰。
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方玥则一语中的:“孩子在爱中成长,才能有巨大的心理能量。一个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是其心理成长的第一支柱。不管今后他碰到什么困难,都会努力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而幼儿在生长初期,哭泣是宝宝与妈妈沟通的唯一渠道,这是不应忽视的信号。”
特级园长、崇明区莺莺幼儿园园长黄凯直言,如今,现在家长文化水平较高,他们一方面对各类新的教育理念非常容易接受乃至追捧,另一面,对于这些教育理念是否科学却缺少辨别能力,给婴儿足够的爱,给成长中的儿童足够的爱和尊重,这才是孩子身心健康的保障。
在华东师范大学原学前教育系主任华爱华教授看来,“社会竞争激烈,导致了家长对于网络中各类育儿经验采取全盘接纳的态度,殊不知,这些理论并不完全都对儿童的早期发展有利。”她提醒家长们,以平和的心态对侍孩子的早期发展,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情感,不要把自己的育儿焦虑和竞争心理过早地传递给孩子,那样会让孩子失去更多。
■相关链接
还有哪些被证伪的“科学育儿法”
孩子从小应该独睡吗?
“孩子从小就应该自己睡觉”,源于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心理学院主任霍弗尔在1982-1983年间的一项研究,其表明,与母亲合睡的孩子,体内的皮质醇(Co r t i so l)水平较低,而自己独睡的孩子皮质醇水平较高。
皮质醇是一种应激激素(或俗称“压力荷尔蒙”)。它是人体在产生恐惧害怕等紧急情况下分泌的化学物质,使人产生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肌肉紧绷等生理反应,以便应对眼前的危险。
而如今大量研究表明,水平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皮质醇,反而对于儿童免疫系统以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小年龄孩子跟父母合睡,不仅能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得到更好的成长,而且能加强亲子之间相互亲密、相互信任的关系。
“多媒体婴儿”脑补发育更好?
在美国,曾出现过“多媒体婴儿”的热潮。当时的理论鼓吹,婴儿从小接触多媒体,对于他们的脑部发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玩电脑游戏以及观看婴儿电视片,他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可以更多地学会思考。
而如今,国内外的诸多专家则认为,孩子在三岁以内应该避免接触新媒体产品或者严格控制新媒体产品的使用时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研究显示,通过针对孩子观看DVD而设计的实验发现,每天都观看DVD影像的婴儿,比完全不看DVD的同龄孩子理解的单词平均少6~8个,其中17%看DVD的宝宝比不看的宝宝语言判断能力差。没有证据显示看DVD对孩子的发展有任何帮助。
作者:张鹏 姜澎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