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范围内中小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居高不下,身心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的现实,让家长们十分忧心。更严峻的是,中小学生中性格孤僻、情绪焦虑、意志薄弱者也大有人在。如何改变?
今天举行的“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高峰论坛上,体育、教育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想要提升中国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妨从改变“不出汗、只求安全”的体育课开始做起。
国内学生心身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堪忧
家长们日夜兼程送孩子去补课班补课,却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一组数据揭示出了残酷的现实:1985年以来,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监测数据逐年下降。
“即便最近一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学生身体素质出现了止跌、小幅回涨的现象,但并没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体质健康差的现实。”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表示。
一位体育院校的教授说:“20年前我到美国访学时,总开玩笑说美国小胖子太多。如今,我们的孩子中小胖子也太多了。”
除了不断升高的学生肥胖率,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中近视人数超过一亿人。
如果说,显性的身体素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逐步改善,那么,隐性的心理健康更应引起家长关注。研讨会上,一位教育界专家直言,“我们总是忧虑现在的学生处于意志薄弱、活力不足、交往缺乏、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心理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但除了减轻学业压力,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也是重要原因。”
“不出汗、讲求安全性”的体育课亟需改革
体育课上,老师脸发青,学生脸发白,课堂上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体育运动满是恐惧,季浏感叹当下体育课的现状,“这样的体育课不可能让学生喜爱,运动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改善孩子们心身健康的状况,首先要从体育课改革着手”。与会专家表示,目前国内的体育课普遍存在“不出汗、军事化作风、过分讲求安全性”的倾向,让体育运动的效果和教育意义大打折扣。
纵观国内的体育课,学生冬天上体育课时还穿着羽绒服,还带着围巾,一堂课下来连汗都没有出,体育运动负荷远远不达标。更有甚者,一堂小学体育课,学生就在垫子上进行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
“45分钟时间里,学生的活动范围不超过2平方米,学生见到这样的体育课躲还来不及。”季浏说。
一名体育学科的教授还指出,体育课上都是大规模的“统一操练”,这样的锻炼方式无法满足每个孩子的运动需求。“双手胸前传球这个技术动作能学一节课,排球发球学两节课……学生学了12年体育课,就学会了几个简单的技术动作,这样浅度学习的方法没有提升运动能力,学生也没有掌握任何运动项目。”
也有体育老师发出这样的难言之隐,体育运动项目稍有难度,就有学校管理者和家长跳出来反对,过于追求安全性而降低了体育运动的难度和强度,也对孩子身心健康无利。
每堂体育课都应让学生“不想下课”
改变体育课,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喜爱。让学生愿学、乐学,使每堂体育课让学生“不想下课”,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才是判断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标准。
有专家建议,体育课上运动的内容要丰富,“只要学生课堂上喜爱学,并在课外加以运用的内容,都应该成为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会给学生带来身心愉悦”。
为指导一线教育进行体育改革,季浏领衔的研究团队先后制订和修订了国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构建了具有国际视野且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汪晓赞教授则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和“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开发了“KDL体育与健康系列课程”。这些研究成果提及,体育课要关注“运动技能、体能和运动负荷”三个要素。
体育课上,学生在运动中,心率要达到140-160次/分钟,运动的密度要达到75%,练习密度要达到50%。此外,体育课上学生至少要进行10分钟左右的体能训练。训练的模式要丰富多彩,并与当堂体育课的运动形成互补。
作者:张鹏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