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领域可能是所有学科中最早和国外接轨的学科领域,但是这个最早和国际接轨的学科一旦进入实际应用,基础软件则几乎都是国外软件一统天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底层软件,也都是海外软件为基础。在今天的复旦管理学论坛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就提出,建筑行业早已经进入“八维”时代,美国的NASA和欧洲的ESA都在考虑在火星上3D打印房子了,我们也是建筑大国了,但是我们的核心技术和基础软件仍然是国外产品一统天下,升级成建筑强国,我们还有好多槛要过。
产业的升级对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产业的升级和科技的发展,对于管理学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仅以建筑行业为例,而在数字化建设的背景下,原本建筑从设计到建造已经不再是原先的三维设计能够满足,而是进入了“八维”时代,这都对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我国在建造领域已有多个世界第一。全世界大十大最高建筑中,我们国家占了43%,桥梁工程中的港珠澳大桥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55公里长的大桥有5.5公里是海底隧道,采取沉管法,每节沉管1米高38米宽180米长,重达几万吨。地铁工程再过几年总里程也将是世界地铁总里程之和。“我们花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100年时间的发展。”丁列云说:“但是建造行业里的生产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碎片化的生产方式。”
这一粗放、碎片化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建筑产品性能欠佳,建筑寿命不到30年,资源浪费也是比较大,每平方米用钢、水泥,乃至能耗都比发达国家高很多,安全问题也很突出,去年建筑业死亡人数达到3800人,在生产安全领域排第一的,超过了煤矿业。垃圾排放量大,为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建筑行业面临着转化升级成集成式、精细化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就国际上而言,发达国家正在抢占数字建造技术高低,虽然目前究竟什么是数字建造,全球仍然没有统一定义,但是,整个建筑行业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丁烈云说,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就可以说明,我们的建筑设计和建设的过程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北京朝阳区的凤凰中心造型莫比乌斯环,就是通过数字建模进行的模型驱动设计;上海中心上部的形体扭转120度,这使风对它的影响减少了24%,而要实现这一设计,则是通过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数字建模来实施的。“原本的建筑设计是三维设计,但是现在必须和建设进度结合,变成了四维设计,再结合工程成本、质量控制、过程安全以及低碳环保,现在的建筑设计和建造的过程必须是‘八维模型’设计。这不论是对管理还是对技术,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建筑乃至管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
但是,不论是建造行业还是我们的管理行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丁烈云说,这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的一大隐患。
在建筑设计领域最明显的就是,不论是三维设计模型还是四维模型,底层的软件操作系统,甚至数据库以及建模的软件,几乎都是国外产品一统天下。“所谓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软件,也都必须在国外的软件基础上开发的,这都是我们的整个管理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即便是在管理学领域,统计软件等很多底层的基础设计让人也都受制于人。在ICT的排行榜中,10家排名最好的企业美国6家,中国3家。我们现在仍然处于全球创新第三梯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必然会带来产业的新业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数字经济的体量达到26.7万亿人民币,高于GDP同期增速。但是,数据同样显示,在社会服务领域,我们投入了很多钱,也取得很大成效,仍然存在很多行业痛点,比如数据不共享、不互通,信息孤岛到处都有。
建筑行业从设计到建设到运营整个产业链都已经延长,对于我们城市的建筑,未来带来挑战的,不仅是设计和建造,还有运营的理念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丁烈云提出,对于建筑楼宇进行改造,通过工程服务,建筑业的产业链正在被拉长。
他举了个例子,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边缘楼,目前是世界上最环保的楼,楼外墙由太阳能板,通过太阳能板提供建筑用电,多余的电入网,还有2800个传感器对大楼的环境进行智能调整,最终仍然有多余的电入网,这意味这,这栋楼不仅是零排放,而且是负排放建筑。除此以外,产业链拉长后,还有各类物业的管理,养老、健康等都会成为建筑业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建筑产业链拉长后,市场仍然没有明确的分工。
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会使市场形态发生转变。原来产品交易是物与物交易,但是,技术发展使得世界已经走向平台经济。20年前,甚至10年前,世界五百强名单中前十名企业里只有微软一家是平台经济产业。到了2016年,前十名几乎都是平台经济产业,原先排名第一的通用电器排第九,2017年通用电器出了前十以外。
平台经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信息技术有三大定律,其中一个定律就是,平台价值取决于这个平台上连接的用户数量,平台价值与平台的用户数量平方成正比,数量越多平台价值就越大。
面对这一情况,建筑行业如何打造面向建筑业的平台经济进行资源组织和配置服务,尤其是如何完善平台经济法律法规。这都是学界需要研究的问题。
未来的建筑一定是可以个性化制造
未来的建筑生产方式一定也会发生变化。
丁烈云称,建筑的个性化会使得我们不再需要批量化生产房子。而是批量化生产建筑构件。但是如何建立起柔性生产线,使得我们的个性化建筑既能够实现,也能够获得规模效益?未来的装配是否能够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3D打印能否用在建筑,能否打印房子,这是一个趋势。也许今天只能纸上谈兵,因为附加值太低了,有一种高附加值的建筑产品,就是在太空、火星上打印房屋。目前,美国的NASA,欧洲的ESA都在考虑。
他直言,这些变革都需要技术支撑,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机械和工程大数据的支撑。工程软件最终仍然是需要补短板——解决软件无基问题。工程物联网则要扬长项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因为物联网传感器行业已经形成了规模,5G的即将推行更有利于工程物联网数字工地建设,这看说是我国的强项。而工程机械更加需要升级,提升智能化水平。至于工程大数据,他直言“要强优势,为智能建造打好基础,我们有的是工程,有的是工地,有的是工程数据,不能白白浪费应该集成起来。”
作者:姜澎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