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多而在家长群里公开怼老师;老师因为家长缠着问成绩、问排名,不耐烦地请家长退群,放言“不满意就退学”;公办学校的家长吐槽,学校是关门办学,家长根本插不上手,民办学校的老师则抱怨,最怕家长来沟通,一来就是:“交了那么多学费,我还不能提要求?”……今天“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家校关系论坛”上,不论是校长还是家长,对家校关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但是,论坛上不少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却称,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家长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应该探索建立新型的家校关系,并且形成可以在全国推广的经验。否则,在环境变化的当下,家校关系不变的话,那造成的结果就是“5+2=0”。
这一论坛由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
家长的文化程度高,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质量就高
“现在,如果单靠学校的力量已经不可能做好教育了。家校共育说了那么多年,现在到了不得不关注的时候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的首席专家孙云晓说,美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重要观点对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那就是决定一个孩子发展优劣的关键因素是家庭。
但是,糟糕的家庭教育却会使得家校教育之间产生冲突,导致“5+2=0”的现象,既五天学校教育,两天糟糕的家庭教育就全部抵消了,这意味着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要。昨天的论坛上就有校长说,现在的父母,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的家长,文化程度越来越高,海归也很多,很多父母不满意学校的教育,甚至很多父母找老师:“你懂不懂教育,我给你讲讲”。
调查显示,随着家长学历的上升,对子女教育经费的投入就越高。调查显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家长用于孩子的教育经费是研究生以下家长的7.3倍,而大学和大专学历的父母用于子女教育的花费是初中、高中学历家长的2.7倍。这也意味着现在的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的上升。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透露,调查显示,东部城市小学生参加技能或素质类拓展培训的比例达到48.5%,参加学科类培训的比例是39.4%。但是技能类和素质类拓展培训的参与率在初中生中下降到了36.9%,高中生更是下降到31.8%,而学科类的培训参与率初中生上升到54%,高中生也有52%。他说:“虽然升学制度客观存在导致年级越高,学生及其家长转向学科培训的比例就越高,但是这意味着家长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认识在悄然发生变化。”
和谐的家校关系,绝不是家长做老师的助教
新型的家校关系,固然是要合作重视孩子的学业,但是家校合作关系绝对不只是完成学校教育教学的任务。孙云晓直言,家校合作就是让家庭更像家庭,让家庭生活更好,让家庭承担起生活的教育,让学校承担起知识的教育。
虽然很多人提倡各种海外的各类教育理念,但实际上各种教育理念都受制于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环境乃至于家长的素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称,中国当下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被就业、大学和考分这六个字将基础教育紧紧锁住了。
受困于这样的焦虑,甚至有父母会在孩子考了一百分后还去找老师:“怎么让我们小孩再提高一点?”
正是因为这样的焦虑,很多时候,家校合作就是把家庭变成了课堂的延伸,把家长变成老师的助教。孙云晓说:“这可说是家校关系的逆流,是教育的误导。家校合作的方向就是要让家庭更像家庭。因为只有家庭像家庭,父母像父母,孩子才可能像孩子,才可能有正常的生活。”
建构好的家校关系,父母更应该从成人的立场走向儿童的立场。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郁琴芳说,如果家长从成人立场去看待很多教育问题,那么就会有埋怨不满。如果真的能够蹲下来从儿童的立场去看待学校推行的一些教育改革措施,一些课程内容的时候,他会有新的发现。
王佐书也说:“育人的工作都是全人格参与的过程。人格需要人格来教,感情需要感情的投入,智慧需要智慧的激励。感情需要感情的投入。所有的家长都应该问一问,今天在家中,对孩子的感情投入有多少?”
建构好的家校关系,还需要父母重视儿童的需求,承担起父母的主体责任。孙云晓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父母失职将造成三代人的悲剧。现在隔代抚养很普遍,但是研究认为,以父辈为主,祖辈适当参与辅助,这是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但如果只有隔代抚养,这不仅严重影响亲子关系,还会使父母失去成长的机会。科学调查发现,父教缺失至少在60%以上,父亲们也会失去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的机会,导致恶性循环。“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的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还谈何家校合作,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共同育人。”
作者:姜澎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